首页 > 宋代诗人 > 孙觌的诗 > 致政中奉胡公挽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致政中奉胡公挽词

朝代:宋代诗人:孙觌时间:2019-08-19
钓石骎骎上绿苔,起弹长铗咏归哉。
此翁矍铄丹心在,老子婆娑两鬓催。
一夜剑津龙化后,千年辽海鹤归来。
匆匆鼓吹城南路,往和松风万壑哀。

诗人孙觌资料

致政中奉胡公挽词作者孙觌

孙觌(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人。五岁即为苏轼所器。徽宗大观三年进士。政和四年又中词科,为秘书省校书郎。钦宗即位,由国子司业擢侍御史,以论太学生伏阙事,出知和州。未几召试中书舍人,权..... 查看详情>>

孙觌古诗词作品: 《妙觉寺适轩·古寺秋崖上》 《和叔毅田园·休文固多病》 《龟潭守冢僧伐去大芭蕉种二松其上赋小诗记之》 《建安掾朱彦实调同安丞归莆田枉道过余十日而别》 《故侍御邹公抱节亭》 《历阳通守张文举挽词》 《示龟潭文上人》 《霍彦明通判挽词》 《向伯恭侍郎致政芗林筑一堂名之曰企疏晋陵孙某闻而赋诗》 《喜而赋诗·月挂楼钟晓

致政中奉胡公挽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致政中奉胡公挽词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挂真儿·生冠带上》 - - 高濂 - - 生冠带上:满目新红惊树杪。莺啼处梦断魂消。野店寒鸡。草桥残月。暗把游人摧老。
  • 古诗《题龙虎山高士毛和叔愚泉诗稿》 - - 方回 - - 暂住身如鹤在松,忽然飞去又无踪。閤皂山头曾不睡,夜寒看月到晨钟。
  • 古诗《芝云堂夜集分韵得相字》 - - 袁华 - - 今夕复何夕,张燕芝云堂。西风度江汉,仰见征鸿翔。坐中仙释侣,学道攻文章。飘飘鸾鹄姿,皎皎金玉相。上客貌苍古,乃是李伯阳。忆别昆丘颠,十见木叶黄。相逢玉山里,语旧热中肠。促席更秉烛,深杯送瑶浆。酒阑登雪巢,取琴弦清商。一弹别鹤操,再鼓凤求凰。人生会合难,引满重举觞。与子各尽...
  • 古诗《茶具十咏·煮茶》 - - 陆龟蒙 - -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倾馀精爽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 古诗《霞光亭·灵迹宣符岂易量》 - - 释智愚 - - 灵迹宣符岂易量,故应祥彩发天藏。真风不逐三韩去,直至如今草木香。
  • 古诗《渔父·白发慵梳百不忧》 - - 释守卓 - - 白发慵梳百不忧,与他鸥鸟日悠悠。清朝荣辱几番事,满眼烟波一叶舟。雨过洞庭歌棹月,霜飞云梦醉眼秋。蓑纶晚■芦花岸,闲扣金针作钓钩。
  • 古诗《鍊雪轩·谁鍊红炉雪》 - - 郑元祐 - - 谁鍊红炉雪,晴云几面旋。六花吹作乳,两腋欲成仙。苍璧龙鳞舞,松花蟹眼圆。如何鬻白石?一味舌头禅。
  • 古诗《千叶梅·荼蘼薰肌屑沉水》 - - 李石 - - 荼蘼薰肌屑沉水,郁李注脸匀丹砂。子真吴市变名姓,仙种自是成一家。
  • 古诗《题云林竹图·堂上娟娟竹》 - - 王宥(山阴) - - 堂上娟娟竹,翛然悟澹游。南风时隐几,不复梦洋州。
  • 古诗《和林子长送藕诗韵》 - - 虞俦 - - 冷澹论交味正长,芡盘嘉藕欲同尝。扁舟访我须闻早,莫待西风八月凉。
  • 古诗《调三六桥·里外湖堤两六桥》 - - 俞樾 - - 里外湖堤两六桥,相传一十二条桥。诗人别有六桥在,三六居然十八桥。
  • 古诗《和遗山呈太山倪布山真人》 - - 王奕 - - 江右书生枉白头,杖藜始得北山游。手摩红日登三观,袖拂黄埃看九州。及下诚明真气貌,方知岁月老春秋。更须梓就诸公什,焰焰声名万古留。
  • 古诗《清溪来明府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 - - 杜荀鹤 - - 珠明玉润尽惊人,不称寒门不称贫。若向吾唐作双瑞,便同祥凤与祥麟。
  • 古诗《秋眺·秋景未萧条》 - - 峒山 - - 秋景未萧条,霜华夜半凋。草枯山露石,溪涨水平桥。白雁排空唳,青帘隔岸飘。依然摩诘画,谁拟辋川描。
  • 古诗《送洪樗庵回朝鲜》 - - 金朝觐 - - 轻云薄雾净长空,邸舍惊心八月中。客梦醒归黄叶路,秋声吹入绿江风。行旌指点三湘雁,旅馆清寒四壁虫。明月不殊乡国异,几回翘首大瀛东。
  • 古诗《鹧鸪天·莫上高楼望远峰》 - - 杨易霖 - - 莫上高楼望远峰。故园还在别离中。行行归雁催春讯,日日征帆映碧空。歌慷慨,醉朦胧。出门偏遇打头风。梅花纵好君休恋,第一无情是此公。
  • 古诗《三绝·偶向红尘得此生》 - - 胡寅 - - 偶向红尘得此生,岁寒松竹尚多情。 道人亦有生前契,幽处开轩巧见迎。
  • 古诗《和秀卿梅·月中仙子解征骖》 - - 张明中 - - 月中仙子解征骖,不是株林见夏南。 松竹不凋霜后翠,玉肌得共岁寒三。
  • 古诗《杂诗·春事匆匆只可惊》 - - 曹勋 - - 春事匆匆只可惊,暄和喜试晓衣轻。 梅花烂熳浑如雪,只恐风多堕玉英。
  • 古诗《金陵晚眺·金陵古形胜》 - - 傅若金 - - 金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 白日余孤塔,青山见六朝。 燕迷花底巷,鸦散柳阴桥。 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