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代诗人 > 李中的诗 > 子规·暮春滴血一声声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规·暮春滴血一声声

朝代:五代诗人:李中时间:2017-05-23
暮春滴血一声声,花落年年不忍听。
带月莫啼江畔树,酒醒游子在离亭。

诗人李中资料

子规·暮春滴血一声声作者李中

李中: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南唐升元六年(942)与刘钧等同读书白鹿洞的庐山国学,博取功名。..... 查看详情>>

李中古诗词作品: 《喜春雨有寄·青春终日雨》 《春闺辞·尘昏菱鉴懒修容》 《寄杨先生·仙翁别后无信》 《吉水县酬夏侯秀才见寄》 《甲子岁罢吉水县过钟陵时暮春维舟江渚谒柴太尉席上作》 《题徐五教池亭》 《春日招宋维先辈》 《壬申岁承命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明府》 《寄庐岳鉴上人》 《江南春·千家事胜游

子规·暮春滴血一声声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规·暮春滴血一声声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颂古·千载岩前树》 - - 释师范 - - 千载岩前树,曾无刀斧痕。羚羊才触著,满地叶纷纷。
  • 古诗《时雨忽降簿书甚稀独坐王可矩右司有诗次其韵》 - - 许有壬 - - 西厅东阁总诗鸣,天籁相关触处生。京国故人多老病,洛阳才子独声名。风云幸际文昌运,松柏休忘岁晚盟。他日江湖携手去,尽渠蚊睫有焦明。
  • 古诗《秋祭社稷坛·祈报遵先制》 - - 乾隆 - - 祈报遵先制,虔寅倍已增。丰年振古庆,神贶信今承。祝史辞无忝,帝觞露正凝。燎烟霏起处,晴旭恰东升。
  • 古诗《度高岭陈岭·夙兴越崇冈》 - - 陆葇 - - 夙兴越崇冈,晓气湿如露。丘壑郁回抱,登顿得坦步。虽非五丁凿,介然以成路。云是高兴陈,名存迹非故。茂草生峰巅,光风为布濩。荡漾成微波,渺若水云遇。嗤彼涧底松,偃伏叹迟暮。...
  • 古诗《浣溪纱·月上藤萝见紫茎》 - - 饶宗颐 - - 月上藤萝见紫茎。枝枝叶叶复鬅鬙。一宵如水寂如僧。曙色暂销无歇绪,衣香深恐有时憎。黄花白露认秋棱。
  • 古诗《如梦令·和张文伯木犀》 - - 王之道 - - 叶底芳蕤如缀。坐对广庭忘味。娇呆最怜伊,乱糁舞馀风袂。贪喜。贪喜。不觉宝钗斜坠。
  • 古诗《壮湾夏暝·窗光落晚翠》 - - 郑珍 - - 窗光落晚翠,庭气霭凉阴。静数门前树,归来沙际禽。世涂殊冷暖,人事信升沈。清净西林月,明明照此心。
  • 古诗《子夜四时歌·秋歌》 - - 无名氏 - - 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
  • 古诗《闽中北还舟·岊江滩石苦经过》 - - 王恽 - - 岊江滩石苦经过,音节听来燥未和。不似吴侬音韵美,遗声全是竹枝歌。
  • 古诗《饮遣雩太岁殿》 - - 陈子壮 - - 雩坛司岁事,祝版署臣名。咫尺连郊路,如何格圣情。柏林星月浅,香案雾烟平。即有崇朝愿,穰穰共报成。
  • 古诗《幽居杂咏·梦觉哦诗醉后眠》 - - 孙蕡 - - 梦觉哦诗醉后眠,春来秋去总茫然。山中历日从来少,欲倩何人记岁年。
  • 古诗《送刘明经香谷教谕清远兼怀何明府数峰》 - - 黎简 - - 小楼苦节以诗昌,他日分羹有母尝。士贵及时为孝子,我今垂老贡蛮乡。一官齿漱冰壶冷,三峡眠浮雪梦凉。更爱神山藐姑射,仙郎冰雪制衣裳。
  • 古诗《次知府·忆昨中秋夕》 - - 朱熹 - - 忆昨中秋夕,寒盟约重寻。幔亭欢举酒,江阁快论心。月堕俱忘起,罍空始罢斟。只今千岭隔,怅望一何深。
  • 古诗《游仙词·月斜天路晓风清》 - - 王镃 - - 月斜天路晓风清,缥缈云开见玉城。无数小仙参阙罢,相逢只是说长生。
  • 古诗《虚堂·虚堂寂寂草虫鸣》 - - 寇准 - -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 古诗《怀庐山·屏心寒梦枕》 - - 董嗣杲 - - 屏心寒梦枕,屋角晓城钟。 客子几多想,庐山千万峰。 仙源云气叠,溪坂雨声重。 杨柳西门外,禅人屡此逢。
  • 古诗《快晴·十日雨易满》 - - 王洋 - - 十日雨易满,一鸠鸣更多。 开眉初对月,生耳不忧禾。 兔走无留迹,轮空不受它。 乘风若归去,九{虎几换儿}莫谁问。
  • 古诗《曾宣靖类见帖赞》 - - 岳珂 - - 公在嘉佑,辅政受遗如毕公高, 勋烈堂堂,奉同而隮也。 公在治平,清净画一如曹相国, 德心休休,比规之随也。 公在熙宁,功成身退如裴中令, 寿隽番考,乐以全其归也。 帖字宛然,既庄而复厅也。 周密无间,笔法繇此推也。 予得而藏,尚可以想麒麟之黄姿也。...
  • 古诗《入少城·严城槌鼓暝阴催》 - - 洪咨夔 - - 严城槌鼓暝阴催,剑栈归来第几回。 喘汗老兵迎马报,燕王宫裹海棠开。
  • 古诗《广陵道中》 - - 许浑 - - 城势已坡陀,城边东逝波。绿桑非苑树,青草是宫莎。 山暝牛羊少,水寒凫雁多。因高一回首,还咏黍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