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史记 > 50章 > 伯夷列传

史记

《史记》50章伯夷列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伯夷列传

书籍:史记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6
学者涉猎的书籍极其广博,还要从六艺中考察求实。
《诗》、《书》虽有残缺,但虞舜、夏禹有文可知。
唐尧将要退位,禅让给虞舜;虞舜将要退位,禅让给夏禹。
都是诸侯和州牧共同推荐,这才摄位试用,执掌职事数十年,待功业卓著,然后传授政权。
由此表明天下的权柄是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根本的统帅,传授天下是如此的烦难。
而诸子杂记说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以之为耻辱而逃去隐居。
到夏朝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不接受商汤让位,这该如何称颂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那山上据说有许由的坟墓。
孔子论述和排列古代的圣贤仁人,如吴太伯、伯夷一类人颇为详细。
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德义最高尚,但儒家经文和圣人言辞却并未提及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怨恨稀少。”“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何怨恨呢?”我悲悯伯夷的志意,目睹轶诗而感到诧异,其传记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其父想立叔齐为君。
待到父亲死后,叔齐让伯夷为君。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逃走。
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中子为君。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待收养老年人,何不前往投奔那里呢?待到了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他的灵碑,尊号为文王,东进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扣住马缰谏阻说:“父死不葬,便动起干戈,能叫做孝顺吗?以臣弑君,能叫做仁爱吗?”武王左右随从要杀他们。
太公说:“这是守义之人。”挽扶他们离去。
武王平定殷纣乱政之后,天下以周为宗主,而伯夷、叔齐以之为耻,坚守节义而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摘野薇充饥。
将要饿死,作了一首歌。
那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野薇。
以暴力代替暴力啊,竟不知其非。
神农虞夏的盛世倏忽消逝啊,我们何处归?啊!死亡吧,命运衰微!”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由此看来,他们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不偏私,永远帮助善人。”像伯夷、叔齐,是可以称为善人呢?还是不可以称为善人呢?如此积累仁德保持高洁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的七十高足中,仲尼惟独称说颜渊为好学。
但是颜渊每每贫困缠身,糟糠不能裹腹,而终于短命而亡。
天道报施善人,究竟如何呢?盗跖成天杀害无罪之人,脍炒人肝为食,残暴凶狠,为所欲为,聚集数千党徒横行天下,竟然寿终正寝,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些特别重大而显著的事例。
至于近世,那些品行不合正道,专门违犯禁忌,却终身安逸享乐,富裕优渥累世不断,而有的人选择好地方才动步,看准时机才说话,走路不敢抄近道,不为公正不发愤,反而遭遇祸灾的,数也数不尽。
我对此大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这天道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孔子说“:宗旨不同的人不通谋划”,也只能各行其是。
所以他又说“:富贵如果可以追求到,即使为人执鞭赶车,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以追求,我就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到了寒冷的季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整个世上浑浊不堪,高洁之士才能显现。
难道不是因为将德操看得那么重,才将贫富死生看得这么轻吗?“君子疾恨身死而名无所称。”贾谊说“:贪婪之人为财而死,壮烈之士为名而亡,矜夸之人争权而死,平民百姓惜命贪生。”《周易》说:“同为光明则互相映照,同为一类则彼此相求,云雾伴从飞龙,疾风伴从奔虎,圣人述作而万物显露。”伯夷、叔齐虽然贤明,得孔子序列而名声更为显著;颜渊虽然笃好学业,追随孔子而品行更为显著。
那些岩处穴居的隐士,进退趋舍合时,也如同伯夷、叔齐,但美名湮灭而不被称道。
可悲啊!僻处闾巷的普通士人,想要砥砺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追随于德高望重之士,怎能称名于后世呢?

伯夷列传相关文章

  • 复恩》原文翻译 - - 《说苑》前10卷 - -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 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 ...
  • 钱流》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300篇 - - 沂水刘宗玉云:其仆杜和,偶在园中,见钱流如水,深广二三尺许。杜惊喜,以两手满掬,复偃仰其上。既而起视,则钱已尽去,惟握于手者尚存。...
  • 狐谐》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200篇 - - 万福字子祥,博兴人,幼业儒,家贫而运蹇,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乡中浇俗,多报富户役,长厚者至碎破其家。万适报充役,惧而逃,如济南,税居逆旅。夜有奔女,颜色颇丽,万悦而私之,问姓氏。女...
  • 出丑》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谬误部 - - 出丑 有屠牛者,过宰猪者之家。其子欲讳“宰猪”二字,回云:“家尊出亥去了。”屠牛者归,对子述之,称赞不已。子亦领悟。次日屠猪者至,其子亦回云:“家父...
  • 曹操唐庄宗》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350章 - - 曹操在兖州,引兵东击陶谦于徐,而陈宫潜迎吕布为兖牧,郡县皆叛,赖程昱、荀彧之力,全东阿、鄄、范三城以待操。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表为东平相。唐庄宗...
  • 文公·文公十七年》原文翻译 - - 《左传》150章 - - 【经】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声姜。齐侯伐我西鄙。六月癸未,公及齐侯盟于谷。诸侯会于扈。秋,公至自谷。冬,公子遂如齐。   【传】十...
  • 列传第二百·四川土司二》原文翻译 - - 《明史》350章 - - 遵义府即播州。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唐贞观中,改播州。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人所怀服,历五代,子孙世有其地。宋大观中,杨文贵纳土,置遵义军。元世祖授杨邦...
  •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原文翻译 - - 《明史》250章 - - 满朝荐,字震东,麻阳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咸宁知县,有廉能声。税监梁永纵其下劫诸生橐,朝荐捕治之。永怒,劾其擅刑税役,诏镌一官。大学士沈鲤等论救,不听。会巡抚顾其志极论永贪...
  •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原文翻译 - - 《明史》200章 - - 宋晟,字景阳,定远人。父朝用,兄国兴,并从渡江,皆积功至元帅。攻集庆,国兴战殁,晟嗣其职。既而朝用请老,晟方从邓愈克徽州,召还,袭父官。累进都指挥同知,历镇江西、大同、陕西。洪武十二...
  •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六》原文翻译 - - 《元史》200章 - - 贺仁杰,字宽甫,其先河东隰州人,祖种德徒关中,遂为京兆鄠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关中兵后积尸满野,贲买地金天门外,为大冢收瘗之。远近闻者,争辇尸来葬,复以私钱劳之。尝治...
  • 卷八十八 列传第二十六》原文翻译 - - 《辽史》100章 - - 耶律仁先子挞不也耶律良萧韩家奴萧德萧惟信萧乐音奴耶律敌烈姚景行耶律阿思耶律仁先,字乣邻,小宇查剌,孟父房之后。父瑰引,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伟爽秀,有智略。重熙三...
  • 王仁赡传》原文翻译 - - 《宋史》50章 - - 王仁赡,是唐州方城人。年轻时风流倜傥,不务产业,在刺史刘词门下服务。刘词升任永兴节度,任命他为牙校。刘词将死时,留下遗表向朝廷推荐仁赡有才能可以任用。太祖历来知道他的名气...
  • 唐臣传第十二》原文翻译 - - 《新五代史》50章 - -  ○郭崇韬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河东教练使。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孟知祥为中门使,崇韬为副使。中门之职,参管机要,先时,吴珙、张虔厚等皆以中门使相继...
  •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原文翻译 - - 《新唐书》200章 - - 孔巢父,字弱翁,孔子三十七世孙。少力学,隐徂来山。永王璘称兵江 淮,辟署幕府,不应,铲迹民伍。璘败,知名。广德中,李季卿宣抚江 淮,荐为左卫兵曹参军。三迁库部员外郎。出为泾原行军司...
  • 高宗上》原文翻译 - - 《旧唐书》50章 - -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顺圣长孙皇后。以贞观二年六月,生于东宫之丽正殿。五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著...
  • 郡国四》原文翻译 - - 《后汉书》150章 - - (青州、荆州、扬州) ○青州 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 ○荆州 南陽 南郡 江 夏 零陵 桂陽 武陵 长沙 ○扬州 九江 丹陽 庐江 会稽 吴郡 豫章 ◆济南国(故齐,文帝分。雒陽东...
  • 汲郑列传》原文翻译 - - 《史记》150章 - -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 其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 到他已是第七代,世为卿大夫。 孝景帝时,靠他父亲举荐,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他为人庄重,人们敬畏他。 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为...
  • 包融、丁仙芝、蔡希寂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200章 - - 卷一百一十四   卷114_1 「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包融   晨登翅头山,山曛黄雾起。却瞻迷向背,直下失城市。   暾日衔东郊,朝光生邑里。扫除诸烟氛,照出众楼雉。 ...
  • 蚱蝉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虫部 - - 蚱蝉 释名 调、齐女。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1、百日发惊。用蚱蝉( 去翅足,炙过)三分、赤芍药三分、黄芩二分,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2、破伤风病(角弓反张)。用秋蝉...
  • 黄土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土部 - - 黄土 释名 入地三尺以下的黄土,勿沾污物,可作药。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赤白痢,腹内热毒绞痛,下血。取干土,水煮开三五遍,沉淀去滓,暖服一二升。 黄土又解诸药毒。如中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