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水经注 > 下卷 > 卷三十九

水经注

《水经注》下卷卷三十九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水经注》章节目录: 《上卷》 《下卷

卷三十九

书籍:水经注章节:下卷更新时间:2018-07-20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径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都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挚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东南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惟见一枝,独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洭水又东南流,而右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径阳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太史径观言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阤,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洭水又径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洭水又东南流也。东南过含洭县,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口。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陶水西径县北,右注洭水。洭水又径含洭县西。王歆《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南出洭浦关,为桂水。

关在中宿县。洭水出关,右合溱水,谓之洭口。《山海经》谓之湟水。

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洭水也。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深水出桂阳卢聚,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郡,后割瞩始兴。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东也。

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又西北过营浦县南,又西北过泉陵县,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漼水合。

都山即都庞之峤,五岭之第三岭也。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径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钟亭,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又北入于湘。

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径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溯涉之艰难也。又西北径晋宁县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县在郡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无出南山理也。又北过其县之西,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黄水东北流。按盛弘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贪流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贪岂谓能渝其贞乎?盖亦恶其名也。刘澄之谓为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右则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其水下合黄水,黄水又东北径其县东,右合除泉水。水出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河,为桂阳太守,民惰懒,少粗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教也。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余丈,广圆四十许里。汉末,有郡民苏眈,栖游此山。《桂阳列仙传》云:眈,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每至眈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还。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眈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眈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耒水又西径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千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彼散流,入于耒水也。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辙,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有卢塘。塘他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又云: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水侧注。西北径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顺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十五里。从省隶。《十二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洣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径荼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过攸县南,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径其县东,又西径历口。县有历水,下注洣,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咏,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余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犊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又西北入于湘。

流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流浦,注入于湘。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径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

西入于湘。

水出豫章艾县,《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城也。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罗口北。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豫章水导源东北流,径南野县北。赣川石阻,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余里,又北径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径金鸡石,其石孤竦临川,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径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庐水西出长沙安成县。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汉和帝水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豫章水又径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又东北过新淦县西,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修晓也。牵水又东径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牵水又东径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又北过南昌县西,旺水出南城县,西北流径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浊水又东径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浊水又东径建成县,汉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恩贤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稚,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稚,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稚,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于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旧作大艑处。赣水又北径南昌县故城西,于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秦以为庐江南部。汉高祖六年,始命陈婴定豫章置南昌县,以为豫章郡治,此即陈婴所筑也。王莽更名县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陈蕃为太守,署徐稚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于南。故郭景纯《南部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也。赣水又径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侯张普争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著树木,罪散远洒若雨。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冈西有鹄岭,云王子乔控鹄所径过也。有二崖,号曰大萧、小萧,言萧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乃系风捕影之论。据实本所未辨,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常游豫章,观井赋诗。言鸾冈四周有水,谓之鸾陂。似非虚论矣。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甫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水盛旱则闭之,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赣水又东北径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赣水又北径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赣水又北径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赣水又径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旧夏月,邸阁前洲没,去浦远,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运出之力,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余丈。洲里可容数十舫。赣水又北径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余水注之。永东出余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余水北至阳县注赣水。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西径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采,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径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径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又北过彭泽县西,循水出艾县西,东北径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循水又东北径永循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余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慕为辞,假凭庐以托称。二证既违,二情互爽。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窈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隥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故于宝书之于感应焉,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并,其深不测。其永下入江渊。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中有落垦石,周回百分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春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卷三十九相关文章

  •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 - -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正七、有十归,接弟信,备悉一切。定湘营既至三曲滩,其营官成章鉴亦武弁中之不可多得者,弟可与之款接。来书谓“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此却大不...
  • 箧中绣履》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 - - 昌吉平定后,以军俘逆党子女,分赏诸将,乌鲁木齐参将某,实司其事。自取最丽者四人,教以歌舞,脂香粉泽,彩服明珰,仪态万方,宛如娇女,见者莫不倾倒。后迁金塔寺副将,届期启行,诸童检点衣装,忽...
  • 好名之鬼》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 - 董曲江前辈言,顾侠君刻元诗选成,家有五六岁童子,忽举手外指曰:有衣冠者数百人望门跪拜。嗟乎!鬼尚好名哉。余谓剔扶幽沉,罗放佚,以表章之力,发冥漠之光,其衔感九泉,固理所宜。有至于交...
  • 江右游日记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一日 早起,寒甚,雨气渐收,众峰俱出,惟寺东南绝顶尚有云气。与贯心晨餐毕,即出方丈中庭,指点诸胜。盖正南而独高者为寨顶,顶又有石如鹦嘴,又名鹦嘴峰,今又名为老人峰。〔上特出一...
  • 淳于獝入赵》原文翻译 - - 《郁离子》卷五 - - 公仪子为政于魏,魏人淳于獝以才智自荐。公仪子试而知其弗任也,退之。淳于獝之西河,西河守使人道而入诸赵,赵人以为将。西河守谓公仪子曰:“是必疚赵矣,赵疚魏国之利也。&rdqu...
  •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应梦 郑庄公掘地见母》原文翻译 - - 《东周列国志》上卷 - - 话说平王东迁,车驾至于洛阳,见市井稠密,宫阙壮丽,与镐京无异,心中大喜。京都既定,四方诸侯莫不进表称贺,贡献方物。惟有荆国不到,平王议欲征之。群臣谏曰:“蛮荆久在化外,宣王始...
  • 告子章句上·第十三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告子章句 - -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 有客》原文翻译 - - 《诗经》颂 - -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薄言追之,左右绥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 海外西经》原文翻译 - - 《山海经》海经 - - 海外自西南陬西北陬者。   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
  • 唐书世系表》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150章 -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内沈氏者最可笑。其略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鲁成公八年,为晋所灭...
  • 半择迦》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50章 - - 《大般若经》云:梵言“扇搋半择迦”,唐言黄门,其类有五:一曰半择迦,总名也,有男根用而不生子;二曰伊利沙半择迦,此云妒,谓他行欲即发,不见即无,亦具男根而不生子;三曰扇搋半择...
  • 段倚、贺及、傅伯达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600章 - - 段倚 醉蓬莱 正星杓首舍,月律开祥,嗣兴芳序。梦协长庚,诞清朝仪羽。运继姬周,庆流嵩岳,认再生申甫。职尹京华,功宣国计,声猷兼著。 子建文章,懿侯宗范,叔度襟怀,紫芝眉宇。燕启佳辰,满...
  • 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原文翻译 - - 《明史》350章 - - 古里,西洋大国。西滨大海,南距柯枝国,北距狼奴儿国,东七百里距坎巴国。自柯枝舟行三日可至,自锡兰山十日可至,诸蕃要会也。   永乐元年命中官尹庆奉诏抚谕其国,赉以彩币。其酋...
  •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原文翻译 - - 《元史》200章 - - 张桢,字约中,汴人。幼刻苦读书,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彰德路录事,辟河南行省掾。桢初娶祁氏,祁生贵富家,颇骄纵,见桢贫,不为礼。合卺逾月,即出之。祁之兄讼于官,且污桢以黯昧事,左右司官听...
  • 志第十三·礼五》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五   ○上尊谥   天会三年六月,谙班勃极烈杲等表请追册先大圣皇帝。十二月二十五日,奉玉册、玉宝,恭上尊谥曰大圣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天会十三年三月七日,遣摄太尉皇...
  • 本纪第二十四 道宗四》原文翻译 - - 《辽史》50章 - - 五年春正月壬申,如混同江。癸酉,赐宰相耶律孝杰名仁杰。乙亥,如山榆淀。 三月辛未,以宰相仁杰获头鹅,加侍中。壬辰,以北院枢密使魏王耶律乙辛知南院大王事,加于越,知北院枢密使事...
  • 虞世基传》原文翻译 - - 《隋书》100章 - - 虞世基字茂世,会稽余姚人。 父亲虞荔,陈国的太子中庶子。 世基小时即很沉静,喜怒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书、隶书。 陈国的中书令孔奂见了,感叹说:“南方人才之所以...
  •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原文翻译 - - 《战国策》9至16卷 - - 《战国策》卷十四 楚策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提要】古往今来,一个国家的安危经常维系在少数几个忠臣身上。忠臣越多,国家就越兴旺,而如果国家重臣一个个贪赃枉法、中饱私囊,那...
  •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原文翻译 - - 《战国策》9至16卷 - - 《战国策》卷十 齐策三(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提要】苏秦,果然是战国时代谋士、说客中出类拔萃的豪杰。他谋划时运筹帷幄、指挥自如,显示出作为领袖的全局眼光和领导能力;游说时...
  • 司马逸客、李崇嗣、张纮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100章 - - 卷一百   卷100_1 「雅琴篇」司马逸客   亭亭峄阳树,落落千万寻。独抱出云节,孤生不作林。   影摇绿波水,彩绚丹霞岑。直干思有托,雅志期所任。   匠者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