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资治通鉴 > 50章 >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50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200章》 《250章》 《300章》 《350章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书籍:资治通鉴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8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通。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1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陽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陽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陽县东南。
⒄(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因繁体作“叁”)。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译文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1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1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1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您违背了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1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1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评析
此文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此文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陰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左传》作者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不也是这样显现出来的吗?
当然本文还有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简洁等特点,这属于具体的表达技巧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相关文章

  • 廉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250章 - - 姓氏:廉姓氏祖宗:大廉姓氏起源:远古黄帝的玄孙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有个儿子叫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就是大廉。还有,元朝时,维吾尔族中有一人叫布鲁海...
  • 量才》原文翻译 - - 《反经》上卷 - - 夫人才能参差,大小不同,犹升不可以盛斛,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乎?(傅子曰:“凡品才有九:一曰德行,以立道本;二曰理才,以研事机;三曰政才,以经治体;四曰学才,以综典文;五曰武...
  • 八说》原文翻译 - - 《韩非子》后25章 - - 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
  • 内储说下六微》原文翻译 - - 《韩非子》后25章 - -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经一权借  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
  • 塾师愧于狐》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 - - 故城刁飞万言,一村有二塾师,雨后同步至土神祠,踞砌对谈,移时未去。祠前地净如掌,忽见坌起似字迹,共起视之,则泥土杖画十六字曰:不趁凉爽,自课生徒,溷入书馆,不亦愧乎。盖祠无居人,狐据其...
  • 江右游日记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三日 (缺)白赤丸如轮,平升玉盘之上,遥望日下,白气平铺天末,上有翠尖数点,则会仙诸峰也。仍从顶北下,十里,至空屋岐路处,遂不从东而从西下,里许而得混元观,则军峰之北下观也。其地已属...
  • 办丧事不是演戏》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张 - -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这是讲丧事,我们看到四书五经,尤其在《论语》中,很多次都说到丧事,以现在年轻人的观念来说,讲死人的问题太多了,这也是一个问题。儒家为什么对于丧事—&...
  • 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公孙丑章句 -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 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原文翻译 - - 《红楼梦》后60回 - -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
  • 简师之贤》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200章 - - 《皇甫持正集》有《送简师序》,云:“韩侍郎贬潮州,浮图之士,欢快以蛇山鳄水万里之僉毒,若将朝得进拜而夕死者。师虽佛其名,而儒其行;虽夷狄其衣服,而人其知。不犹愈于冠儒冠,服...
  • 刘孝绰传》原文翻译 - - 《南史》150章 - - 刘孝绰,字孝绰,本名叫冉。幼年聪明敏捷,七岁能作文章。他的舅舅齐国的中书郎王融对他十分赏识,深感奇异,乐于和他一块到亲友那里去,号称神童。王融常说:“天下的文章如果没有...
  • 于仲文传》原文翻译 - - 《隋书》100章 - - 于仲文,字次武,是建平公于义之兄的儿子。 父亲于萛,北周大左辅、燕国公。 仲文小时就聪明机灵,很小上学,就沉溺书中而不知疲倦。 他父亲感到很奇异,说:“这个儿子肯定会...
  • 孙腾传》原文翻译 - - 《北齐书》50章 - - 孙腾,字龙雀,咸陽石安人氏。祖通,仕沮渠氏为中书舍人,沮渠氏败,入魏,定居北部边地。腾富贵后,魏赠通使持节、侍中、都督雍华岐豳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徒公、尚书左仆射、雍州...
  • 孙惠蔚传》原文翻译 - - 《魏书》150章 - -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小字陀罗。自称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从道恭到惠蔚世代以大儒传家。孙惠蔚十三岁时,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岁时,师从董道季讲《易...
  • 韩子高传》原文翻译 - - 《陈书》100章 - - 韩子高,会稽山陰人。家世原本寒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景乱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与文帝为总角之好,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在淮渚想要搭部伍之车乘还乡,文帝见...
  • 张乐于张徐传》原文翻译 - - 《三国志》50章 - - (张辽传、乐进传、于禁传、张郃传、徐晃传、朱灵传) 张辽传,张辽字文远,雁门郡马邑人,本是聂壹的后裔,因为躲避仇家而改了姓。年轻时作过郡吏。 汉朝末年,并州刺史丁原因为张辽武艺...
  • 贺遂涉、张祜、李宣古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900章 - - 全唐诗卷八百七十 卷870_1 《讥元载诗》高亭 上元官吏务剥削,江淮之人皆白着。 卷870_2 《嘲赵谦光》贺遂涉 员外由来美,郎中望亦优。 宁知粉署里,翻作土山头。 卷870_3 《答贺...
  • 贯休诗词名句大全》原文翻译 - - 《全唐诗》900章 - - 卷八百三十一 卷831_1 《夜寒寄卢给事二首》贯休 刻羽流商否,霜风动地吹。 迩来唯自惜,知合是谁知。 堑雪消难尽,邻僧睡太奇。 知音不可得,始为一吟之。 心苦味不苦,世衰吾道微。...
  • 韦应物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200章 - - 卷一百八十七 卷187_1 《城中卧疾,知阎、薛二子屡从邑令饮,因以赠之》韦应物 车马日萧萧,胡不枉我庐。 方来从令饮,卧病独何如。 秋风起汉皋,开户望平芜。 即此吝音素,焉知中密疏...
  • 杨师道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100章 - - 卷三十四   卷34_1 「陇头水」杨师道   陇头秋月明,陇水带关城。笳添离别曲,风送断肠声。   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雾中寒雁至,沙上转蓬轻。   天山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