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赵国华的诗 > 丹徒江口晚望·日暮群帆集原文及翻译赏析

丹徒江口晚望·日暮群帆集

朝代:清代诗人:赵国华时间:2023-04-07
日暮群帆集,长江此一隅。
涛声来白下,山势走丹徒。
寺远钟依约,云寒雪有无。
射堂游胜地,樽酒不愁沽。

诗人赵国华资料

丹徒江口晚望作者赵国华

赵国华,清直隶丰润人,字菁衫。同治二年进士,分山东任知县。光绪间擢署按察使。操守廉峻,治事慎密。善诗文。有《青草堂集》。 查看详情>>

赵国华古诗词作品: 《登遵化城楼·虚楼足清暇》 《翠微寺·石径萧萧里》 《车中望腰带诸山》 《丹徒江口晚望》 《送王竹庵北归》 《远戍曲·万里龙沙羌海滨》 《诗钟分咏船胞衣》 《京口·万里西来江水声》 《远戍曲·万里龙沙羌海滨》 《任城太白酒楼

丹徒江口晚望·日暮群帆集原文及翻译赏析

丹徒江口晚望·日暮群帆集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武功病咳·陇坂多风雪》 - - 张问陶 - - 陇坂多风雪,神寒梦不温。气乖春病肺,心苦别消魂。呕粒怀乡味,支颐积泪痕。夜凉悲自语,思牖一灯昏。
  • 古诗《酬陶紫司见过》 - - 钱澄之 - - 都门分手去,心急为宁亲。何意栖吴苑,居然见棘人。谈深知有道,对久觉伤神。步屣无他往,偏寻老逸民。
  • 古诗《·惟精惟一》 - - 李道纯 - - 天心体用妙玄机,舍妄从真便造微。精义入神惟定一,功深力到达希夷。
  • 古诗《题李鳝竹石·薄云拖雨过僧寮》 - - 张照 - - 薄云拖雨过僧寮,翠竹菩提直一超。此石了非心内外,双眸才动吃藤条。
  • 古诗《旅怀次林子同韵》 - - 陈邦彦 - - 客愁馀半榻,乡梦绕千峰。但见竿头日,不闻城上钟。
  • 古诗《南柯子·空挂纤纤缕》 - - 曹雪芹 - -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 古诗《浣溪沙·赋清虚》 - - 辛弃疾 - -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
  • 古诗《满庭芳·留别京兆》 - - 王哲 - - 劝韩公,归东路,人子细消详。谈教我,须要写词章。地慈尊几旦,轮显圆相明光。谁得,心无碍,古庆好施张。长。真善做,心灵点,常使玎珰。声敲振动,响尽琅琅。友须凭行果,花绽金蕊馨香。鸟朗,蟾现处,正照满庭芳。...
  • 古诗《和沈和仲同胡少汲河朔道中》 - - 吕颐浩 - - 投分缘心合,相从与道俱。归途联宝勒,佳句握灵珠。笑语调征赋,间关恤老孤。独怜抚字谬,本计自疏芜。
  • 古诗《答汪明道见示画雪梅诗》 - - 朱松 - - 诗人未见雪梅画,只识前村横水枝。百巧摹香摹不出,此诗风味略相宜。
  • 古诗《和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 黄淳耀 - - 在昔闻桃源,渔人一来践。蹑寻久未得,怆恨岂能免。番番市南翁,迹迩心自缅。力穑同齐民,传家师上善。手植千树花,春至令人远。我行流水上,心荡不知返。游侣亦相忘,缘源弄清浅。...
  • 古诗《老至·白头依膝下》 - - 屈大均 - - 白头依膝下,人羡六旬人。谷口何如郑,商颜不是秦。收嫌香稻晚,采爱紫芝春。日夕弄雏鸟,婴儿戏锦茵。
  • 古诗《春和·念子身宜隐》 - - 方孝孺 - - 念子身宜隐,忧时志复存。腾章吐■语,索句发奇言。燕雀争栖闹,豺狼斗食喧。宁知陶靖节,适意向田园。
  • 古诗《郑文之许惠乌髭方戏简》 - - 许及之 - - 堕甑功名久任缘,形骸老丑孰蚩妍。了知白发关吾事,敢学乌髭趁少年。人谓黄金容可作,君藏鸿宝乃能铅。一皤正博妻孥笑,许惠良方试与传。
  • 古诗《踏莎行·可笑浮生》 - - 梁鼎芬 - - 可笑浮生,真如过客。閒来无事翻凄绝。人间不合落花多,惜春谁解红成尺。但爱容华,不成攀折。盈盈一树缃桃白。东风付与道旁看,禅心莫再沾泥活。
  • 古诗《和晏子忠·天地肇开辟》 - - 吴泳 - - 天地肇开辟,江山谁主盟。岸深沙走白,石秀水含清。鱼自春来美,猿虽蓝不惊。汀洲生杜若,薄欲采其英。
  • 古诗《菊花新·坐卧双眉镇长敛》 - - 杜安世 - - 坐卧双眉镇长敛。绣户初开花满院。罗帏翠屏空,风微动玉炉烟颭。 儿夫心肠多薄倖,百计思难为拘捡。几回向伊言,交今後更休抛闪。   
  • 古诗《送叔韶弟宰华亭》 - - 楼钥 - - 试邑云间事最多,直将心力细礲磨。 固知三泖五茸胜,其柰千疮百孔何。 敏手未须施霹雳,疲民正欲听弦歌。 规橅稳作三年计,徐上青云鬓未皤。
  • 古诗《别·酒尽歌终问后期》 - - 徐夤 - - 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东门匹马夜归处,南浦片帆飞去时。赋罢江淹吟更苦,诗成苏武思何迟。可怜范陆分襟后,空折梅花寄所思。
  • 古诗《河湟·河湟何计绝烽烟》 - - 罗邺 - - 河湟何计绝烽烟,免使征人更戍边。 尽放农桑无一事,遣教知有太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