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沈希尹的诗 > 高士峰·淡淡梨花寂寂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高士峰·淡淡梨花寂寂春

朝代:宋代诗人:沈希尹时间:2023-04-05
淡淡梨花寂寂春,一声啼鸟隔花闻。
高峰影转金鸡月,渤海晴横碧峤云。

诗人沈希尹资料

高士峰·淡淡梨花寂寂春作者沈希尹

沈希尹,字商臣(《东瓯诗存》卷一),瑞安(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知德化县。事见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三。..... 查看详情>>

沈希尹古诗词作品: 《高士峰·淡淡梨花寂寂春

高士峰·淡淡梨花寂寂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高士峰·淡淡梨花寂寂春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哭大兄景卿二律》 - - 刘尧衢 - - 忆昔同殚早夜勤,而今兰芷葬清芬。肠回九折人琴杳,廨敞三间笔砚焚。共被伯淮缘顿绝,授书阿买任宜芬。孀帷寂寞兄知否,月落参横意似曛。
  • 古诗《览镜·览镜颜非昔》 - - 杨公远 - - 览镜颜非昔,相将老态催。青春弹指去,白雪上头来。兴逸三杯酒,诗清百咏梅。襟期除此外,万事付悠哉。
  • 古诗《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 - - 张祜 - -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 古诗《送侍读曾鹤龄归省》 - - 杨荣 - - 才高曾占甲科名,官任词垣独有声。载笔久看承雨露,宁亲今喜荷恩荣。长河风暖冰初泮,故里花开日正晴。想见升堂频拜舞,满倾春酒祝长生。
  • 古诗《费母寿歌·鹅湖山前江水长》 - - 邵宝 - - 鹅湖山前江水长,梅花欲开春酒香。满堂宾客拜寿母,眼中孙子森成行。黑头从子魁且相,一月三书问无恙。参翁他日曾相勤,吕梁碑在新亭上。古之世族今费宗,文章科第声隆崇。愿母百岁主内政,再振河东柳氏风。...
  • 古诗《题范以贞太守去思碑》 - - 谢迁 - - 千里棠阴去后思,宛陵真续召南诗。流芳宁复需贞石,终古闾阎口似碑。
  • 古诗《临江仙·寄台北友人》 - - 程千帆 - - 怪雨幽云都散了,依然满目芳菲。神州尧舜尽轩眉,海南江北,处处好风吹。因念王孙久成客,又逢春草萋萋。故山遥递望中迷,试吟招隐,应解不如归。
  • 古诗《南园·何处箖箊有敝庐》 - - 王苹 - - 何处箖箊有敝庐,空存老树与清渠。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草色又新秋去后,菊花争放雁来初。菘畦舍北馀多少,取次呼童一荷锄。
  • 古诗《分韵招无逸兄得益字》 - - 谢薖 - - 长怀乌衣游,亲姓何戚戚。吾曹乃其后,何不迨往迹。向来鸿雁影,旷若参辰隔。沉思不可见,伫立久悽恻。去年霜霰中,送别衢路侧。今年冬风至,犹未见颜色。念我如楚囚,欲往终未得。倘能为我来,不远道里百。要观衡茅下,有此座上客。新酿秋已熟,老菊寒尚拆。弥年心拂郁,可以一笑释。仍当戒后...
  • 古诗《和饮酒·陶公无宦情》 - - 李之世 - - 陶公无宦情,饥乃驱之仕。行藏不问天,卷舒惟任己。荣膴非所钦,薄禄非所耻。束带见督邮,不必问乡里。自我浮于海,悠悠历星纪。卑疏虽易容,迂薄亦可止。白发已盈冠,青尊尚足恃。...
  • 古诗《西山·西山过雨染朝岚》 - - 刘大櫆 - - 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冈百顷潭。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
  • 古诗《画堂春·思故园梅花》 - - 许南英 - - 酿春天气雨霏霏,棉兰有客怀归。故山梅树放新枝,惟有春知!耐冷巡檐有我,寄人远道伊谁?天涯消息,梦里依稀,两鬓成丝!
  • 古诗《读梓关大令所校刊翁晋公昼锦堂遗集题词》 - - 郑国藩 - - 闻道唐梁际,皇华重使才。诏传东洛远,国自古闽开。择木良禽意,承家昼锦裁。多君能继述,一卷抵琼瑰。
  • 古诗《江上闻篴·江上遥闻吹篴声》 - - 王恭 - - 江上遥闻吹篴声,荻残枫冷最关情。断肠况是凉州曲,何异山阳客里行。
  • 古诗《早春·不觉故心移》 - - 王夫之 - - 不觉故心移,年华冉冉知。晴窗熏午睡,喧步爱芳吹。幸缓西园梦,还留朔雪悲。含情方几日,谁道鬓添丝。
  • 古诗《洪忠宣祠·啖雪龙庭十载馀》 - - 黄景仁 - - 啖雪龙庭十载馀,辞家犹忆建炎初。两宫辛苦餐梨面,万里烟尘递蜡书。事去仅归苏武节,身闲聊傍葛洪居。汤阴祠墓还邻近,可共英灵感故墟。
  • 古诗《虞美人·白洋纱梅花帐》 - - 黄人 - - 清如雪里高眠客。遥倚屏山碧。惊寒鹦鹉唤人时,疑是罗浮翠羽在横枝。鲛绡不用熏龙麝。并谢银钩挂。风欺霜压未曾经,只问何时阴绿子青青。 
  • 古诗《宫词·南交司令已清和》 - - 张公庠 - - 南交司令已清和,满殿薰风日未斜。院院迎凉帘尽卷,金盘初赐御园瓜。
  • 古诗《赵省斋出示所和天童师偈句亦次其韵》 - - 家铉翁 - - 异教何知平与倾,彼倾却是我之平。 饶渠亲识瞿昙面,未必曾逢太白星。  
  • 古诗《题虎丘剑池》 - - 刘宰 - - 石壁千年立,池泉百尺深。 萧萧陵下木,贵恨古犹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