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沈祥龙的诗 > 过萧尺木墓·家国沧桑一慨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萧尺木墓·家国沧桑一慨中

朝代:清代诗人:沈祥龙时间:2023-04-06
家国沧桑一慨中,离骚图就思无穷。
遗民老去诗心苦,古壁长留画本工。
巷僻难寻庐一角,冢荒重薙草千丛。
春来樵采新申禁,宰木森森夕照红。

诗人沈祥龙资料

过萧尺木墓·家国沧桑一慨中作者沈祥龙

沈祥龙,字约斋,娄县人。诸生。有《乐志集》。 查看详情>>

沈祥龙古诗词作品: 《过萧尺木墓·家国沧桑一慨中》 《次韵和贾云阶丈新居落成》 《观梅回汲细林山泉水

过萧尺木墓·家国沧桑一慨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萧尺木墓·家国沧桑一慨中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柳梢青·天上桃花》 - - 钱枚 - - 天上桃花,人间流水,本是参差。裙带留仙,心香忏佛,春梦醒时。才人毕竟情痴。似杨柳千丝万丝。浪打浮萍,风扶飞絮,未必相思。
  • 古诗《水调歌头·庆史守正月初四》 - - 无名氏 - - 一札自天下,五马为民来。潜藩久须重镇,帝命出蓬莱。曾侍九重笔橐,暂剖一州符竹,人谓屈公材。儒术要扬历,玉业待规恢。庆三元,才四日,寿筵开。夜深仰视霄汉,南极映星台。休说石家父子,休说窦家昆季,乔木即三槐。归觐玉皇案,馀事付盐梅。...
  • 古诗《代柬寄故人·天南远寄赋遂初》 - - 陈振家 - - 天南远寄赋遂初,日出而劳哺我雏。岩下春来花自放,山前人过鸟相呼。诗书常伴风同览,形影多邀月共娱。说与故人堪一笑,别番滋味在狂奴。
  • 古诗《与王弱翁游龙门》 - - 范纯仁 - - 谁知造化擘巍峨,千古伊流向此过。四面寒松拥香刹,两崖苍石束寒波。身閒愈觉良朋贵,诗拙翻羞好景多。宜向诸方纵萧散,明朝望洛下长坡。
  • 古诗《送瑞金杨季重》 - - 黄慎 - - 送君此去五羊城,看到梅花岁又更。芳草赵陀台上色,鹧鸪韩愈庙前声。味知马甲无多美,瘴避桄榔忆远征。执手东南歧路异,海天风雨独关情。
  • 古诗《题何监丞画山水歌》 - - 戴良 - - 至正以来画山水,秘监何侯擅其美。帝御宣文数召见,抽毫几动天颜喜。有时诏许阅内储,名笔班班世所无。王吴李范已心识,馀者山堆皆手摹。海内画工亦无数,才似何侯岂多遇。权门贵戚虚左迎,往往高堂起烟雾。人间一笔不可得,门外车徒漫如织。叶君使还亲集送,乘兴始肯留真迹。于时在座总...
  • 古诗《南唐宫词·半檐日影漾罘罳》 - - 范汭 - - 半檐日影漾罘罳,才是深宫梦觉时。敕取烧槽弹法曲,声声声诉恨来迟。
  • 古诗《药名诗赠郑完》 - - 郑文康 - - 紫苑雕残百草霜,醉骑海马送宾郎。红娘敲折金钗股,笑对王孙续断腔。
  • 古诗《舟子索诗·款款鸣桡话会溪》 - - 吴与弼 - - 款款鸣桡话会溪,好留馀迹向新诗。正贪绿水青山胜,恰值风恬浪静时。
  • 古诗《代人题山水·霜落空山野气宽》 - - 曹家达 - - 霜落空山野气宽,西风向暮渐阑干。夕阳衰草六七里,无数荒鸦催早寒。
  • 古诗《鹅湖费阁老见访山中作诗赠之》 - - 孙一元 - - 天远辞朝日,江清一棹东。艰危思欲济,留滞气还雄。水宿鱼龙国,帆连鹳鹤风。便随梅福去,莫问国师公。
  • 古诗《楼中月夜·端令倚悬槛》 - - 韦应物 - - 端令倚悬槛,长望抱沈忧。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坐见苍林变,清辉怆已休。
  • 古诗《金锁峰·铁柱洪都压怪螭》 - - 王世贞 - - 铁柱洪都压怪螭,龟山金笮系支祈。何如玄帝峰头锁,问着仙人总不知。
  • 古诗《雪·作势纷糅低晓烟》 - - 乾隆 - - 作势纷糅低晓烟,应时好是立春前。因风斜拂寒犹浅,著地旋融力已绵。祥肇芳辰披宝帖,兴浮残腊耀琼筵。今年诗卷添颜色,叠咏银花点玉田。
  • 古诗《阆园诗·早买淮阴棹》 - - 吴伟业 - - 早买淮阴棹,仍登江上楼。晓来看北固,何处似南州。王谢池台尽,齐梁寝树秋。天涯忧国泪,岂为故乡流。
  • 古诗《次韵仲至雪句兼寄朴翁》 - - 韩淲 - - 长安一片雪冬深,胜士骚人只苦吟。可是顿忘它日志,也非深惜此时心。细看北阙吴山下,暗想西湖葛岭阴。搜到诗家难到处,掉头应不管寒侵。
  • 古诗《太原县元日即事》 - - 于谦 - - 青袍县吏候庭参,庆罢新正酒半酣。不道并州倦游客,梦回枕上忆江南。
  • 古诗《梅花·零落孤根玉雪团》 - - 李石 - - 零落孤根玉雪团,天孙剪月试天寒。 凡间讳白骄红紫,却把梅花作杏看。
  • 古诗《发通州·白骨丛中过一春》 - - 文天祥 - - 白骨丛中过一春,东将入海避风尘。 姓名变尽形容改,犹有天涯相识人。
  • 古诗《仙岩金仙阁》 - - 白玉蟾 - - 寒烟琐断梵王家,一篆博山飞冷蛇。 满天秋雨落琼花,清溪涨绿浸平沙。 老松压石岩争耸,青萝拽树牵云遮。 竹根倒出乌翅斜,夜半寒风搅宿鸦。 木鱼唤粥蝴蝶醒,岩头残月沉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