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胡仲参的诗 > 和伯氏包山观桃花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和伯氏包山观桃花韵

朝代:宋代诗人:胡仲参时间:2018-01-21
因访桃花到岑根,御林春色此平分。
千株示数栽唐观,一幅犹堪画晋源。
仙在云间无处觅,人行风外有香闻。
笙箫隐隐宫城隔,立尽黄昏更断魂。

诗人胡仲参资料

和伯氏包山观桃花韵作者胡仲参

胡仲参,公元一二六五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清源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初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亦不可考。著有竹庄小集,《四库总目提要》传于世。..... 查看详情>>

胡仲参古诗词作品: 《和伯氏包山观桃花韵》 《入京第一程》 《柬竹院孚老·别来旬日许》 《薄暮·薄暮抱幽独》 《听雨·听尽灯前细雨声》 《雪·凝云商作雪》 《宫怨·泪粉羞临宝鉴前》 《山中口占·四野平田春水肥》 《偶得·挑灯伴寒夜》 《雪晴泛湖

和伯氏包山观桃花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和伯氏包山观桃花韵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北行·天涯飘荡与谁亲》 - - 赵翼 - - 天涯飘荡与谁亲,幸有韩湘共夕晨。折柳亭边千里路,运租船上一家人。黔驴技恐徒贻笑,冀马群原有识真。等是孤儿须努力,衰宗门户久难振。
  • 古诗《题宋紫端石渠砚》 - - 弘历 - - 旧砚多看制石渠,想因汉阁取名与。不知其北肆心者,可与刘歆手答书。
  • 古诗《再赠子与十绝》 - - 王世贞 - - 李生骑马向邢台,拥传君仍去未回。一柱天孤撑震荡,千岩日堕失崔嵬。
  • 古诗《次瞿塘寄呈杨帅》 - - 沈继祖 - - 转柁边楼隔夕阳,竹枝歌断送飞航。敢同计事追韩信,每辱扬鞭问葛彊。雁影入江三峡冷,猿音呼月五更长。功名岁晚貂裘弊,归鬓应怜已点霜。
  • 古诗《钟评事挽歌词》 - - 陆佃 - - 银饼当年遇,金钩几代收。一经知教子,千橘等封侯。瘴雨松门夕,悲风桂岭秋。江深人不见,依旧水东流。
  • 古诗《黔苗竹枝词·西苗》 - - 舒位 - - 一曲山谣两鬓花,月球抛后女归家。野田岂有宜男草,更遣娄猪定艾豭。
  • 古诗《岁除立春乾祐县献梅》 - - 刘攽 - - 除日应无岁,新春不待年。风光生意里,梅信客情边。冷艳来冰谷,疏风映雪天。不逢江上使,相与竞芳妍。
  • 古诗《吉士·宣献平时书已校》 - - 杨巍 - - 宣献平时书已校,不须中秘更燃藜。都门处处春偏好,携酒看花费马蹄。
  • 古诗《甲寅除夕感逝·自延绍山庄抚棺归车中口占》 - - 康有为 - - 岁尽凄凄繐帐风,人间万事总成空。玉棺长卧思天上,环佩归来只梦中。归国因缘六月息,环球形影七年同。从今沧海看明月,怕听胡笳奏落红。
  • 古诗《拂水崖分得寒字》 - - 文彭 - - 虞山西南太奇绝,流泉迸出青崖湍。横分一道地脉裂,倒飞十丈天风寒。注披射日金光草,净泻孤云白玉盘。洪厓华盖渺何许,此时直欲招青鸾。
  • 古诗《寻琵琶亭已废》 - - 彭孙贻 - - 一郡荆榛草独青,重来湓浦问荒亭。朱弦巳绝江声急,夜夜悲风入洞庭。
  • 古诗《定崖师住槐园赋赠》 - - 成鹫 - - 久客槐园未有诗,别来三径草离离。赖君青眼重为挂,容我閒身再到时。苦李不留当路实,新松须长拂云枝。东林此去无多远,白犬驰书待寄谁。
  • 古诗《梅江送林中州归》 - - 王恭 - - 不羡鱼羹饭,宁甘苜蓿香。小斋邻蟹舍,曲几近蛟房。别路分沙堰,行衣受海霜。到家看旧竹,凉月满横塘。
  • 古诗《无求用前韵作雪诗见寄亦次其韵》 - - 饶节 - - 一夜花飞殿暮冬,晓惊银色现前峰。增肥幻质饶冰柱,埋没虚名叹瓦松。素纸不书思雪老,白圭无玷忆南容。知君岂乏扁舟兴,哦罢新诗兴已慵。
  • 古诗《秋夜即事·萧瑟清宵寂历村》 - - 张采庵 - - 萧瑟清宵寂历村,何妨高卧闭柴门。辞枝黄叶敲窗急,带焰青藜照壁昏。淡月溶溶花有影,轻寒漠漠梦无痕。砧声风远能惊枕,捣碎秋心几处喧。
  • 古诗《和寄王谓夫》 - - 赵希逢 - - 才智当於缓急观,孤忠岂原效逢干。几多长技当施错,千万和谋莫主韩。便好多方收俊杰,忍教左衽溷衣冠。直须扫穴犁庭后,放马山阳脚始酸。
  • 古诗《呈晏制干·陇西公府俱名胜》 - - 度正 - - 陇西公府俱名胜,元献曾孙号最贤。玉陛新题翻墨榜,金门旧事付青毡。远游行橐诗千首,退食高斋易一编。再世起家调鼎鼐,中兴榜样更蝉联。
  • 古诗《虞美人·飞桥驾鹊天津阔》 - - 吴儆 - - 飞桥驾鹊天津阔。云驭看看发。相思惟恨不相逢。及至相逢还是去匆匆。垂丝插竹真堪笑。欲乞天孙巧。天孙多巧漫多愁。巧得千般争解劝郎留。
  • 古诗《采桑子·古罗衣上金针样》 - - 晏殊 - - 古罗衣上金针样,绣出芳妍。玉砌朱阑。紫艳红英照日鲜。 佳人画阁新妆了,对立丛边。试摘婵娟。贴向眉心学翠钿。
  • 古诗《云是蜀·直视无前气吐虹》 - - 苏轼 - - 直视无前气吐虹,五湖三岛在胸中。 相逢莫怪不相揖,只见山僧不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