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薛斑的诗 > 金缕曲·寄赠何铁三十初度次铁珊先生用辛稼轩元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金缕曲·寄赠何铁三十初度次铁珊先生用辛稼轩元韵

朝代:清代诗人:薛斑时间:2023-04-07
龙犬从人说。
说何生痴狂懒慢,居然怀葛。
落拓天涯三十载,历遍穷途霜雪。
总埋没朱颜绿发。
回首江南风物好,枉飘零辜负梅花月。
镇日鼓,齐门瑟。
与君动是经年别。
更堪悲多番坎壈,几般离合。
血里轮囷销铄尽,祗剩崚嶒瘦骨。
空大笑冠缨索绝。
此后相逢须痛饮,捋黄须醉舞龙渊铁。
看世态,目眦裂。

金缕曲·寄赠何铁三十初度次铁珊先生用辛稼轩元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金缕曲·寄赠何铁三十初度次铁珊先生用辛稼轩元韵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涿州道中·卢植墓》 - - 朱筠 - - 扶风经学授康成,别有卢君得更精。弟子终能蜀国王,先生早与董公争。周身单帛仍埋骨,遣掾清醪漫辱名。后日纷纷祖勖偃,一官未觉北方荣。
  • 古诗《春首·雪花联玉树》 - - 陈叔达 - - 雪花联玉树,冰彩散瑶池。翔禽遥出没,积翠远参差。
  • 古诗《辛卯寓普济作八歌》 - - 释函可 - - 罪夫罪夫胡不死,百千捶楚馀头趾。乡国遥遥一万里,中有蔓棘及弧矢。骨肉丧尽不得归,远碛苍茫大风起。大风起兮沙闭天,谁非人子兮心惄然。安得手扶白日兮,上照四塞之荒烟,下照万丈之黄泉。...
  • 古诗《连日暖甚·苦苦安心见性》 - - 韩淲 - - 苦苦安心见性,劳劳息气养神。向后有些斲丧,依前无限沉沦。
  • 古诗《过方山·马蹄历尽万重山》 - - 于谦 - - 马蹄历尽万重山,霄汉相离咫尺间。白石清泉堪枕漱,丹崖翠壁倦跻攀。雨馀林外群芳歇,烟瞑松头一鹤还。迢递客途无限意,强将诗句解愁颜。
  • 古诗《寿年友海陵令张湛虚》 - - 倪元璐 - - 御壁丹台并有名,上天玉局下专城。风华日到尚书省,尽道双凫入帝京。
  • 古诗《初夏南园杂兴》 - - 郭谏臣 - - 南苑逢初夏,蔷薇满架花。幽香微带雨,丽色烂蒸霞。地拟东山胜,樽开北海赊。谢公行乐处,沉醉岸乌纱。
  • 古诗《三和·不喜苏君师鬼谷》 - - 刘克庄 - - 不喜苏君师鬼谷,宁从许子学神农。衰残犹有忠存阙,老丑应无妒入宫。贪汉惊鱼悬饵下,痴人饿虱处裈中。两翁勘破真堪笑,自古英雄见略同。
  • 古诗《宝萱堂歌为华文远作》 - - 邵宝 - - 宝萱堂前春酒香,东风吹花初日长。诸郎将儿寿寿母,宾阶有客森成行。具区西来入海去,流到鹅湖未能遽。乾坤汇泽同馀波,正似君家庆钟处。君不见宜男有种春无涯,一年一觞如此花。
  • 古诗《颂·遗身八万塔》 - - 道世 - - 遗身八万塔,宝饰高百丈。仪凤异灵鸟,金盘代佛掌。积拱承雕月,高檐挂树网。宝地若池沙,风铃如积响。刻削生千变,丹青图万像。烟霞时出没,神仙乍来往。晨雾半层生,飞幡接云上。游霓不敢息,翔鹍讵能仰。福地下金绳,天报岂虚枉。愿假舟航末,彼岸谁云广?...
  • 古诗《书小窗所见·干接枝分整复斜》 - - 刘克庄 - - 干接枝分整复斜,随缘装点野人家。小窗有喜无人见,兰在林中出一花。
  • 古诗《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子瞻先已被系予昼居三院东阁而子瞻在知杂南庑才隔一垣不得通音息因作诗四篇以为异日相遇一噱之资耳》 - - 苏颂 - - 早年相值浙江边,多见新诗到处传。楼上金蛇惊妙句,卷中腰鼓伏长篇。仳离岁月流如水,抑郁情怀积似烟。今日柏台相望处,隔垣音响莫由宣。
  • 古诗《晓雨·山雨连江白》 - - 郑学醇 - - 山雨连江白,凉飙动竹扉。樯乌冲浪发,新雁挟云飞。行李经宵湿,岩花待晓晞。悬知沾洒意,应长故山薇。
  • 古诗《临江仙·寄张安国》 - - 韩元吉 - - 自古文章贤太守,江南只数苏州。而今太守更风流。熏香开画阁,迎月上西楼。见说宫妆高髻拥,司空却是遨头。五湖莫便具扁舟。玉堂红蕊在,还胜百花洲。
  • 古诗《秋月·月到秋逾洁》 - - 周馨桂 - - 月到秋逾洁,青宵永夜清。辉光澄万里,形影静三更。乌鹊飞难定,蚊龙睡亦惊。何当兵气靖,守内得文明。
  • 古诗《乡友陈廷评以道乞养南归示诗索和走笔》 - - 王缜 - - 秋括山容尽瘦臞,马蹄南去快恩私。身离魏阙常回首,心恋庭帏不觉疲。家庆何如归去好,雅情无奈别来思。闲游莫问鱼矶事,今日君臣是盛时。
  • 古诗《题韩熙载夜宴图》 - - 王世贞 - - 遏云歌罢舞回风,夜半腰支不属公。屈戍乍摇纱影弄,可应人是顾宏中。
  • 古诗《遣思·淮上秋光凝客恨》 - - 刘敞 - - 淮上秋光凝客恨,城头暮色滞斜晖。独醒未必能胜醉,远望山来可当归。
  • 古诗《游石桥·此身游走半尘寰》 - - 李光 - - 此身游走半尘寰,赢得颜衰两鬓斑。要是胸中未豪壮,重来海际看涛山。
  • 古诗《元夕·紫陌连清禁》 - - 陈敬宗 - - 紫陌连清禁,彤楼接绛河。 九门星彩动,万井月华多。 宝炬通宵晃,鸾笙协气和。 臣民涵圣泽,齐唱太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