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朱升(彦升)的诗 > 李丞相读书台·昔贤曾习静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丞相读书台·昔贤曾习静

朝代:明代诗人:朱升(彦升)时间:2023-04-06
昔贤曾习静,为客借僧堂。
听法过苔径,摊书据石床。
佛灯然雨暗,僧饭煮泉香。
虽自纡朱组,幽期岂暂忘。

诗人朱升(彦升)资料

李丞相读书台作者朱升(彦升)

朱升,字彦升,无锡人。性刚直不能苟合而颇有诗名,著有《九峰樵唱》,洪武中举明经为本县训导迁上虞教谕。见邑志。 查看详情>>

朱升(彦升)古诗词作品: 《李丞相读书台

李丞相读书台·昔贤曾习静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丞相读书台·昔贤曾习静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韩信墓·早知成败即乡烹》 - - 李詹 - - 早知成败即乡烹,刘项锱枰孰重轻。它日若能安义命,料应终始保功名。
  • 古诗《哭门人徐武令》 - - 施闰章 - - 尚把新诗赠,俄惊见面难。文章真气象,骨相岂清寒。阿鹜孤雏小,衰亲万事残。空遗垂绝语,拭泪几回看。
  • 古诗《送乐安教谕周亦山》 - - 何希之 - - 独佩传家印,芹宫一线春。居然风月意,笑却簿书尘。溪水吾同味,檐花道固贫。迂寒从献笑,肯与俗为邻。
  • 古诗《次韵酬陈判官见贻》 - - 祖无择 - - 一篇为惠枉瑶封,疑得仙文自蕊宫。始信夫君才力大,居然天地入形笼。
  • 古诗《次韵赵漕·雨声历历来庭户》 - - 张栻 - - 雨声历历来庭户,喜色津津到泽虞。击壤径思同野老,名亭讵敢学坡苏。
  • 古诗《夏日即事·萱草榴花照眼明》 - - 张九成 - - 萱草榴花照眼明,冰厅水阁晚风清。萧然终日无人到,帘外时闻下子声。
  • 古诗《大安门诗·飞观横空数百间》 - - 葛胜仲 - - 飞观横空数百间,强扶衰病一跻攀。非移阊阖从天界,应堕蓬壶自海山。
  • 古诗《奉谒周恕斋师长沙清香留寓庐》 - - 彭靖 - - 走马城南问草堂,浣花深处尚馀香。窗前草绿新诗境,槛外山青旧战场。四海亲朋半生死,百年天地几兴亡。湖湘风雅公能振,稽首骚坛我欲狂。
  • 古诗《将赴都门率莹绶两儿至吾与庵遍游白云法螺藕花诸精舍》 - - 潘世恩 - - 胜游极目向郊原,厌说骊驹已在门。客似闲云慵出岫,僧如野鹤喜乘轩。偶随犬吠寻花径,直送泉声到水源。留得四山新记好,他年重认雪泥痕。
  • 古诗《颂古·将杖探其水》 - - 释道川 - - 将杖探其水,方知水浅深。路遥知马力,岁久辨人心。子不孝,父不慈。恭而无礼,亲而有疏。不入惊人浪,难逢称意鱼。
  • 古诗《己卯迎春曲·先花早起后花眠》 - - 魏新河 - - 先花早起后花眠,不辨春来第几天。检梦全无新页码,汲心半涸旧情泉。静言悔过虔思往,长坐怀人当过年。可恨俗缘消不尽,沧浪望断五湖船。
  • 古诗《金山·绝辟秖邀天汉路》 - - 谢与思 - - 绝辟秖邀天汉路,披云更蹑妙高台。千樯下破江光阔,两郭平临岸势回。客自品泉供瀹茗,僧从乞食坐浮杯。凭栏为洒英雄泪,南北戈鋋有劫灰。
  • 古诗《王户部宅红梅花》 - - 欧大任 - - 东阁名花许共攀,独怜疏影近雕阑。彩霞忽散春城色,绛雪犹飞夕照寒。梦想海棠巴子树,步随宫柳汉臣冠。关山莫遣吹横笛,留待江南醉客看。
  • 古诗《题市桥游乐图》 - - 曹伯启 - - 暖烟轻染柳条新,和气氤氲簇画轮。衮衮春风游冶客,岂知脚底有饥人。
  • 古诗《读诸葛武侯传》 - - 乾隆 - - 尽瘁终身翊赤符,岂虞一木不胜扶。陇中已走生司马,地下何惭鬼董狐。南北未忘先主志,桓文不道仲尼徒。锦官城外森森柏,丞相祠堂尚有无。
  • 古诗《至日读武别驾闇斋题宋璟赋梅花处诗荅和》 - - 王应斗 - - 山城阳动日初长,快对飞鸿锦字香。玄酒载赓康节咏,梅花新赋广平章。堪知吸露冰为骨,想见凌霜铁作肠。最是陇头无限思,一枝分得满庭芳。
  • 古诗《夜坐闻犬吠声戏作》 - - 范天烈 - - 冬日苦夜永,兀坐正无聊。忽闻群犬吠,哗然满四郊。始犹在户外,渐乃及堂坳。一室如斗大,团聚争嗷嗷。雄鸣雌斯应,牝啸牡亦嗥。庞杂渺难辨,似各述所遭。骤然触耳鼓,听之心烦焦。麾去既不能,惟有任喧呶。唧唧穴中鼠,啾啾枝上蜩。戛戛惊弹雀,呦呦思春猫。恍如蛙鼓喧,盛夏满林皋。又如蚓笛...
  • 古诗《正仲往灵济庙观重台梅》 - - 梅尧臣 - - 玉盘叠捧溪女归,鱼鳞作室待水婓。 竹间山鬼入夜啼,古庙久闭谁启扉。 屈原憔悴江之圻,芙蓉木兰托兴微。 贾谊未召绛灌挤,香草嘉禾徒菲菲。 曾无半辞助诃讥,国风幸赖相因依。
  • 古诗《官·翠旌绿纛夹车轮》 - - 杨万里 - - 翠旌绿纛夹车轮,龙作长身铁作鳞。 莫笑道傍数松树,古来老却几官人。
  • 古诗《咏史·皓天舒白日》 - - 左思 - -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