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权万的诗 > 茅山李公挽·竹亚寒斋外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山李公挽·竹亚寒斋外

朝代:清代诗人:权万时间:2023-04-08
竹亚寒斋外,荷残古沼间。
百年风义感,又哭大茅山。

茅山李公挽·竹亚寒斋外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山李公挽·竹亚寒斋外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赴松轩招·每承招饮慰残生》 - - 李穑 - - 每承招饮慰残生,适我居闲咏大平。醉似颠狂无大咎,语多杂乱说真情。花滋细雨藏春暖,风扫浮云放月明。富贵清高俱不恶,老年何害酒为名。
  • 古诗《呜呼歌·呜呼歌》 - - 李崇仁 - - 呜呼歌,南州消息今如何。岛夷跌宕入不地,农夫释来女投梭。晋阳从古是臣镇,人物豪鸷曳落河。陜郡咫尺接兴安,号称天府山嵯峨。数百年来自大平,闾阎摸地无扎瘥。蕞尔妖寇一朝起,迅閦即同风脚驼。公然白日恣虏掠,窜匿不暇谁敢诃。合浦金公胆如斗,视此一身真幺么。奋髯大呼动天地,冲突...
  • 古诗《风入松·末》 - - 高明 - - 末:一从他别后遇荒灾。更无人倚赖。丑:这等是谁承直他两个。末:亏他媳妇相看待。把衣服和钗梳都解。丑:解也须有尽时末:便是。这小娘子解得钱来籴米。做饭与公婆吃。。他背地里把糟糠自挨。公婆的反疑猜。 ...
  • 古诗《调笑令·向沙堤款踏》 - - 郑德辉 - - 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看江上晚来堪画。玩水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
  • 古诗《送柴式谷赴保定韩中丞幕》 - - 沈守正 - - 念子能迂阔,谋生拙似予。老亲须禄养,游子莫居诸。世态浮云似,高名画饼虚。无言扬得意,方始识相如。
  • 古诗《示忠子·梦冷寒庭半夜雨》 - - 释德洪 - - 梦冷寒庭半夜雨,幽欣临晓一番晴。柳娇困顿欲眠去,禽作清圆唤起声。曳履点残山寺静,开经拾得纸窗明。去年今日岐亭路,吹鬓尘埃趼足行。
  • 古诗《洋州于中丞顷牧左绵题诗越王楼上朝贤继和辄课四韵》 - - 刘璐 - - 隔政代君侯,多惭迹令猷。山光来户牖,江鸟满汀洲。雅韵徵朝客,清词写郡楼。至今谣未已,注意在洋州。
  • 古诗《摘玉堂红皱玉》 - - 刘克庄 - - 珍贵均摩勒,甘滋过醴泉。谓天不吾享,岂不厚诬天。
  • 古诗《赏枫·开门来喜气》 - - 傅义 - - 开门来喜气,几树未凋枫。奋发艰难际,抗争运命中。不甘听霜虐,竟欲夺春工。桃杏今何似,宁堪试比红?
  • 古诗《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 - 刘禹锡 - -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 古诗《坟院新篁·琅玕挺秀径尺盈》 - - 卫宗武 - - 琅玕挺秀径尺盈,森森直上摩苍冥。封培保护犹重器,岁馀二十林方成。绳绳孙子更杰出,远过鼻祖尤轮囷。蔚然翠羽渐成葆,稚者碧玉初抽簪。泥涂甫见露头角,意气已欲生风云。繁枝会致凤栖止,修干能作龙飞腾。我来其下避新暑,洒若涧壑涵层冰。清高直亮异凡种,愿言世与山长青。绿漪岂但为...
  • 古诗《入若耶溪·轻舟去何疾》 - - 崔颢 - -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 古诗《劝梦得酒·谁人功画麒麟阁》 - - 白居易 - - 谁人功画麒麟阁,何客新投魑魅乡。两处荣枯君莫问,残春更醉两三场。
  • 古诗《用韵答林中洲见问》 - - 叶春及 - - 寒烟蔼蔼雨霏霏,草绿江南春未归。满树桃花君莫问,道人今已学无为。
  • 古诗《和致远·过从准拟酒如渑》 - - 彭汝砺 - - 过从准拟酒如渑,腊到春风次第生。七日风流金胜好,九霄雨露锡银罂。
  • 古诗《壶中天慢·露寒天上》 - - 俞陛云 - - 露寒天上,占缭垣一角,苔扉深闭。宝箓尘封缃帙掩,黯黯凤城佳气。短梦辞云,斜辉藉煖,酸溅相思味。贞柯憔悴,女萝孤秀焉寄。依约别院帘开,翠阴琼岛,正危阑徙倚。莫慢残妆遮半面,倘有睡棠未起。断涧香萍,旧家梁燕,会得飘零意。天涯羁泊,武陵渔子归未。 ...
  • 古诗《忆秦娥·题陈卓斋姬人雪窗梅影遗照》 - - 郑兰孙 - - 空劳忆。昙花一现伤心色。伤心色。雪窗梦冷,云阶月黑。冰肌玉骨曾相识。暗香清影添凄恻。添凄恻。返魂无计,佳人难得。
  • 古诗《出成都西郊》 - - 孙应时 - - 笑指西山去,萦纡傍水行。 寒滩泻清浅,古木映疏明。 雪意垂垂合,川光莽莽平。 暂将尘事隔,已复动诗情。
  • 古诗《答范叔范·阔矣别离久》 - - 刘克庄 - - 阔矣别离久,飒焉颜发苍。 殷勤大范子,问讯老刘郎。 渴睡添新懒,清谈减昔狂。 今无望气者,宝剑且深藏。
  • 古诗《云南曲》 - - 刘湾 - - 百蛮乱南方,群盗如猬起。骚然疲中原,征战从此始。 白门太和城,来往一万里。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 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 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哀哀云南行,十万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