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诗人 > 章尧山的诗 > 挽陈其美联·誓死卫共和原文及翻译赏析

挽陈其美联·誓死卫共和

朝代:现代诗人:章尧山时间:2023-04-06
誓死卫共和,百折不回,此身早非己有;
与君同患难,大勋未集,杀贼全在吾侪。

诗人章尧山资料

挽陈其美联·誓死卫共和作者章尧山

暂无该诗人相关信息。 查看详情>>

章尧山古诗词作品: 《挽陈其美联·誓死卫共和

挽陈其美联·誓死卫共和原文及翻译赏析

挽陈其美联·誓死卫共和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题黄鹤楼·楼建鹤应来》 - - 曹树鋐 - - 楼建鹤应来,留将胜迹,依旧对芳草晴川,不负崔颢题诗,偏使旷世逸才齐搁笔;宦游人已倦,撇却虚名,倏经过桑田沧海,宛如陶潜归里,恰逢落梅时节又凭栏。
  • 古诗《石符拓本·扶桑茧纸冻云坠》 - - 吴省钦 - - 扶桑茧纸冻云坠,似符非符字非字。其横三尺纵一寻,七剑在腰一槊植。严关百丈厓陡悬,厓下江声响淜濞。沿江上下溪势叉,贴卧盘陀净苔翠。夏涨能禁鱼潦黏,晓钟定使乌朝避。中央如镜天铲工,言是道陵手摩记。樵苏绝迹渔钓稀,响拓登登强罗致。高牙大旆山鬼惊,对仗垂旒渎灵卫。缦文纠结缪...
  • 古诗《到家四章·欲慰亲心怡》 - - 姚燮 - - 欲慰亲心怡,加饭努吾力。回首见病妻,牵儿出帷侧。如何憔悴容,竟非昨所忆。双眉颦不舒,知尔怨深抑。睨我身上衣,昏澹有尘色。如忘亲在前,低头手相拭。阿妹依母边,蓬妆未梳饰。谓兄行路劳,劳当暂眠息。...
  • 古诗《暮秋游岣岣崖》 - - 杨自牧 - - 晚坐空山寂,楼危怯独依。青林寒佛火,白月净岩扉。细把藤花酒,重添薜荔衣。三更扶杖去,高咏谢元晖。
  • 古诗《过骆山人野居小池》 - - 白居易 - - 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红芳照水荷,白颈观鱼鸟。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门前车马路,奔走无昏晓。名利驱人心,贤愚同扰扰。善哉骆处士,安置身心了。何乃独多君,丘园居者少。...
  • 古诗《九月十六日雪和冯庵》 - - 林旭 - - 玉琢参差衔瓦明,风吹块重坠还轻。不逢闰岁交东节,若话家山感客情。墙下空尊眠自冷,阶前残菊压都倾。道人缩手看难足,却笑冰寒镂不成。
  • 古诗《送春·风吹飞絮点池蘋》 - - 朱睦横 - - 风吹飞絮点池蘋,无那伤春又送春。试上驿楼高望处,落花无主更愁人。
  • 古诗《走笔呈王使君》 - - 王世贞 - - 饱饭松风任意眠,晚凉移枕听新蝉。江州卤簿时时过,懒向人间乞酒钱。
  • 古诗《墨菊·画菊不画香》 - - 李东阳 - - 画菊不画香,香空讵堪掬。画菊不画色,色似花已俗。都无色香在,安用此为菊。登堂见孤标,入手疑可触。自非识菊者,但看桃李足。古色今不知,世人空有目。
  • 古诗《寄答王子新·两家父子擅风流》 - - 朱曰藩 - - 两家父子擅风流,江左相看三十秋。徐庾争吟玉台体,王谢久阔乌衣游。客夜红灯何处酒,病山黄叶隔年楼。西洲风恶船难系,空遣多情怨莫愁。
  • 古诗《吉语得诗·恩与仁风拂》 - - 乾隆 - - 恩与仁风拂,心当丽日明。洪长凝宝位,巍焕万方清。
  • 古诗《挽颐轩张朝奉》 - - 王柏 - - 蔼然一气备天和,不尽人间岁月多。乡里同声称佛子,儿孙相继奋儒科。蠲租捐廪今无有,刲豕然灯可奈何。德在人心真不朽,几多麟碣污山河。
  • 古诗《忆思道·近忆棠陵子》 - - 郑善夫 - - 近忆棠陵子,还朝定此时。肯为黄歇客,兴在白云司。意气吾能共,江山君最奇。夔龙格心事,天意要人为。
  • 古诗《赠张生下第还金齿三章·北风吹独骑》 - - 边贡 - - 北风吹独骑,万里向西南。沅水三秋雨,偏桥十月岚。藓碑怀蜀相,花笔梦江淹。好把山中屋,重题扪虱庵。
  • 古诗《采桑子·丁亥岁暮即事》 - - 陈方恪 - - 移家偏向秦淮畔,陋巷柴荆。纸帐疏棂。轧轧鸣机隔院听。当时裙屐风流歇,几许飘零。回首前尘,拄颊钟山两鬓星。
  • 古诗《樗栎·樗栎非时用》 - - 释文珦 - - 樗栎非时用,悠悠任散材。 自归孤嶂下,已是十年来。 世虑消除尽,閒门不得开。 相过但清话,懒不置茶杯。
  • 古诗《西窗杂咏·翠蔓垂檐笋过篱》 - - 张耒 - - 翠蔓垂檐笋过篱,幽禽线日傍窗啼。 山林胜处平生事,他日何妨动我思。
  • 古诗《送程给事·仙殿图书掩》 - - 吴充 - - 仙殿图书掩,山阴父老迎。 蓬莱登望好,太守擅诗名。
  • 古诗《满庭芳·道寂寞山居喧轰市隐》 - - 李道纯 - - 寂寞山居,喧轰市隐,头头总是玄关。资明高士,须向定中参。我把活人手段,杀人刀慢慢教看。君还悟,只今荐取,超脱不为难。 一言明说破,起初下手,先炼三三。自玄宫起火,运入昆山。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功因竟,大蟾成象,名姓列仙班。...
  • 古诗《为玉鸾女弟绘扇》 - - 苏曼殊 - - 日暮有佳人,独立潇湘浦。 疏柳尽含烟,似怜亡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