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韩纯玉的诗 > 小重山·和稼轩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小重山·和稼轩韵

朝代:明代诗人:韩纯玉时间:2023-04-06
万顷玻璃水接空,雨蓑烟笠下一渔翁。
荷香断续柳西东,秋光好两岸插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随浪去笑儿童。
三秋几阵鲤鱼风,斜阳外沉醉荻花中。

诗人韩纯玉资料

小重山·和稼轩韵作者韩纯玉

生卒:1625-1703。介绍:明末清初浙江归安人,字子蘧,别号蘧庐居士。韩敬子。诸生。敬以党附汤宾尹见摈于时,纯玉以是抱憾,不求仕进。有《蘧庐诗集》。明末清初浙江归安人,字子蘧,别号..... 查看详情>>

韩纯玉古诗词作品: 《玄墓山遇明孝廉徐昭法即别怆然有怀》 《汉阳渡口作·汉阳窥鄂渚》 《清平乐·春来消息》 《小重山·和稼轩韵》 《江城子·眉峰烟锁未分明》 《菩萨蛮·夏日访潘子见归舟作》 《题李营丘风雪运粮图》 《虞美人·一帘花影春风夜》 《浣溪沙·手卷虾须上玉钩

小重山·和稼轩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小重山·和稼轩韵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杏店途中风雪》 - - 李穑 - - 万窍呼号风怒起,毳帽狐裘如泼水。须臾雪势欲包空,海岳奔走归溟濛。模糊车毂垂长冰,玉杯马蹄珠缀騣。丘陵坑坎平如削,咫尺倒颠何数数。平生最爱僧窗眠,松竹萧萧云满天。煎茶炉火照面红,浅斟低唱飞蚊同。已知此乐天下独,便合逍遥老岩谷。谁教远走学为官,要识世间行路难。 ...
  • 古诗《挽胡元倓先生》 - - 刘宗向 - - 媲安定,媲五峰,志事都殊,独有河汾堪并论;亦感恩,亦知己,门庭自别,深惭狂简负栽成。
  • 古诗《燕中杂诗·玉泉流不极》 - - 陈子龙 - - 玉泉流不极,野老说宣宗。香象台边卧,牵牛水上逢。属车惊雁鹜,御幄冷芙蓉。欲望景陵树,云山暝万重。
  • 古诗《撷景室·花香鸟语总成诗》 - - 弘历 - - 花香鸟语总成诗,秋月春风那费思。仁者见仁智者智,一庭撷景有如斯。
  • 古诗《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 - - 李嘉祐 - - 万畦新稻傍山村,数里深松到寺门。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烟尘怨别唯愁隔,井邑萧条谁忍论。莫怪临歧独垂泪,魏舒偏念外家恩。
  • 古诗《偈颂·乍雨乍晴宝象明》 - - 释印肃 - - 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
  • 古诗《风雨·春光从此半》 - - 刘敞 - - 春光从此半,无复强淹留。风雨仍何急,莺花各自愁。登临非故土,摇落自清秋。物物惊人眼,应须与醉谋。
  • 古诗《府尹王宣徽席上作》 - - 邵雍 - - 留都三判主人翁,大第名园冠洛中。又喜一年春入手,万花香照酒卮红。
  • 古诗《浮湘·戍亭纤月上》 - - 屈大均 - - 戍亭纤月上,吹角断行舟。葭菼风多夕,潇湘水易秋。天开洞庭口,波捲岳阳楼。帝子此离别,微茫一片愁。
  • 古诗《送庞子肃·三年游宦也迷津》 - - 沈亚之 - - 三年游宦也迷津,马困长安九陌尘。都作无成不归去,古来妻嫂笑苏秦。
  • 古诗《奉怀张公潜舍人》 - - 吕本中 - - 颜子置身陋巷,屈原放迹江湖。何似我公归去,马羸不厌长途。
  • 古诗《泰山联·我本楚狂人》 - - 彭玉麟 - -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 古诗《和叔父九日后楼集》 - - 陈普 - - 万化区中总莫逃,范围不得是清高。天将萸菊温存晚,秋把山川贴助豪。祭祢五更荐仪礼,上楼万境揽离骚。化工似欲重重九,催促霜前办两螯。
  • 古诗《养蚕词·饲牛须小儿》 - - 洪亮吉 - - 饲牛须小儿,饲蚕须小女。小女才上头,灵明已如许。堂中一筐复一筐,屋左屋右皆柔桑。挑桑作蚕衾,挑桑作蚕褥,蚕食蚕衣无不足。閒来习静深闺里,一种心情更堪喜,与蚕同眠复同起。蚕行作茧女嫁夫,裁茧作女身上...
  • 古诗《怀祝鸣皋·南归书札断》 - - 胡应麟 - - 南归书札断,北望旧游孤。一铩悲鸾翮,三年问狗屠。汝才宁巷陌,吾道实江湖。几夜狂歌发,寒云碎玉壶。
  • 古诗《苏公祠·西蜀藏名士》 - - 朱睦㮮 - - 西蜀藏名士,东湖托隐居。野云寒织屦,春雨晓栽蔬。心为踰垣苦,才宁济世疏。悠然江海外,不报故人书。
  • 古诗《答邬汝翼见寄》 - - 于慎行 - - 积雨挑灯思不禁,开缄忽见楚人吟。芙蓉自抱三秋色,鸿鹄谁知万里心。别忆青尊江树杳,梦回明月海云深。无劳汉署怀方朔,金马于今总陆沈。
  • 古诗《嘉州绝句·雨晴饥鹭满林中》 - - 庞俊 - - 雨晴饥鹭满林中,缩颈相看茄下空。园里鱼暇能几许,不辞铩羽铁丝笼。
  • 古诗《题工部文侍郎周翰郭熙平远》 - - 晁补之 - - 渔村半落楚江边,林外秋原雨外天。 谁倚竹楼邀大艑,天涯暮色已苍然。
  • 古诗《再次韵·风櫺倒影日光寒》 - - 黄庭坚 - - 风櫺倒影日光寒,尧日当中露正乾。 殿上给扶鸣汉履,螭头簪笔见秦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