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董元恺的诗 > 渔家傲·济上登酒楼游南池漫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济上登酒楼游南池漫作

朝代:清代诗人:董元恺时间:2019-08-25
碧柳垂丝花满树。池楼高下任城路。胜迹千年传李杜。谁留住。江山留得诗人处。
满目悲风嗟日暮。萦阶点点飘红素。入海莫随烟雾去。悠然遇。光芒万丈云天曙。

诗人董元恺资料

渔家傲·济上登酒楼游南池漫作作者董元恺

董元恺,字舜民,号子康,顺治十七年举人,次年即罹奏销案被黜。董元恺是清初江苏武进籍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顺治十七年中举,第二年即因奏销案被黜,故千端心曲,悉寓于词,结成《苍梧词》十二卷,今《全清词》(顺..... 查看详情>>

董元恺古诗词作品: 《满宫花·酴醾》 《醉春风·别况》 《醉花间·即事拟毛文锡体》 《红林檎近·咏佛手柑花》 《荆州亭·登望湖亭》 《南乡子·秋日怀友》 《南歌子·闺夜》 《更漏子·闺情集唐词》 《望江南·青墩好》 《思远人·得闲信,和晏小山韵

渔家傲·济上登酒楼游南池漫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济上登酒楼游南池漫作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尾声·东风转丽日升》 - - 谢谠 - - 东风转丽日升。料此际寒容消尽。只恐飞来鬓上生。
  • 古诗《霜林初染·白露为霜秋晓时》 - - 弘历 - - 白露为霜秋晓时,染成几叶上枫枝。临崖亭子无人坐,应待拈吟杜牧之。
  • 古诗《晚投越城·夕照促行程》 - - 李寄 - - 夕照促行程,挥鞭汗漫行。群鸦分树噪,双犊一犁耕。孟浪游无底,凄凉影有情。荒阡弥望去,薄暮尚孤征。
  • 古诗《绝句·前弦之后后弦前》 - - 张伯端 - -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锻,锻成温养似烹鲜。
  • 古诗《刘备·花》 - - 杨青 - - 千载紫阳尊道统;一天红雨漏春光。
  • 古诗《赋得眠鬟压鬓花》 - - 沈守正 - - 繁思独登楼,锖牵角枕愁。梦随人浩荡,花为雨淹留。细瓣承鬟乱,娇容带腻收。芳鲜易摧萎,春草叹悠悠。
  • 古诗《浣溪沙·霜露蒲藕》 - - 张晓虹 - - 玉藕香泥梦自幽,月心偕老柳梢头。邀来不是旧沙鸥。石影初凉芦半雪,诗花渐酿雨三秋。入帘川水带云流。
  • 古诗《醉公子·别是愁滋味》 - - 史承谦 - - 别是愁滋味,被冷香消矣。风浪一番过,心情近若何?醉也应难醉,睡也应难睡。听尽一更更,砧声和雁声。
  • 古诗《送周生南归·野树樱桃颗颗红》 - - 田雯 - - 野树樱桃颗颗红,黄鹂微雨酒旗风。疲驴破帽江村路,自扫鹅溪粉本中。
  • 古诗《晓发虚谷·帷宫雨后纳新凉》 - - 玄烨 - - 帷宫雨后纳新凉,虚谷风来百草香。万里晴云任舒卷,凭高但见碧天长。
  • 古诗《新庵·小院竹声合》 - - 厉鹗 - - 小院竹声合,僧雏进茗时。壁间鐼子挂,闲觅故人诗。
  • 古诗《荷叶杯·儿童戏采荷叶作茶瓯》 - - 周日蕙 - - 看得似钱成盖。还爱。蔽鸳鸯。儿童摘去共幽趣。分付。涤诗肠。
  • 古诗《七十自寿·文章宁复见为人》 - - 林纾 - - 文章宁复见为人,我服遗山论世真。尚气立生无为谤,恃名易坠不訾身。投书狎至劳邮传,拙集频翻愧手民。两事看来均分外,日防遗行玷吾闽。
  • 古诗《陪府公泛汝水作七言奉呈府公给事》 - - 刘敞 - - 寒波略傍曲城流,彩鹢遥兼翠盖浮。努力济川天下望,暂时乘兴鉴中游。蓬莱清浅迷沧海,河汉昭回隔斗牛。君看龙门盛宾客,世间还自有仙舟。
  • 古诗《秋郊·野旷秋无际》 - - 吴未淳 - - 野旷秋无际,郊原极目赊。澄塘明胜镜,败叶远疑花。草岭童驱犊,沙田妇摘瓜。移家傥可住,不复问繁华。
  • 古诗《和叶甥少蕴内翰重开西湖见寄》 - - 晃冲之 - - 一麾偃蹇江湖去,五马侵寻观阙来。就日金坡通汉苑,望云玉涧断苏台。自迎楫立看时渡,手种花行到处开。笑语风流韩别驾,莫令鹦鹉诉余杯。
  • 古诗《黄氏冲和堂》 - - 陆游 - - 冲和堂中和气袭,堆笏满床群从集。 宜州太史一纸书,百年笔墨犹山立。 使君所学何超然?要是胸中不负天。 王畿奉使才廿日,忠厚风流天下传。 国家多事民力困,正要设施先百郡。 但令一念与天通,河南南阳亦可问。...
  • 古诗《满江红·九十韶光》 - - 张野 - - 九十韶光,惊又见刺桐花落。春去也愁人情绪,不禁离索。桃*霏霏红雨暗,柳堤漠漠香绵薄。恨东风一夜太无情,都吹却。 功名念,平生错。尘土梦,今朝觉。有一尊分甚,圣清贤浊。听我高歌如不饮,何人绿鬓长如昨。况东君,动是再相逢,轻年约。...
  • 古诗《游钟山·钟山阳谷梵王家》 - - 朱元璋 - - 钟山阳谷梵王家,帝释台前优钵花。 游戏但闻师子吼,比丘身衣锦袈裟。
  • 古诗《桃夭》 - - 诗经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