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翟杰的诗 > 竹林为欧隐居·爱竹先生隐趣宽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林为欧隐居·爱竹先生隐趣宽

朝代:明代诗人:翟杰时间:2023-04-08
爱竹先生隐趣宽,胜开三径长千竿。
清声绕屋风敲玉,素影当庭月舞鸾。
茶灶长留从客过,棘篱低插任人看。
后园慎勿添花柳,尘俗何曾有岁寒。

诗人翟杰资料

竹林为欧隐居作者翟杰

翟杰,号经畬。东莞人。明宪宗成化间乡饮宾。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九有传。 查看详情>>

翟杰古诗词作品: 《翠林为梁隐居》 《竹林为欧隐居》 《题恒庵别号·抛却尘机百不关》 《癸水·癸水绕东城》 《圃趣为友人·一湾流水四围沙》 《味琴为文江萧君》 《葺溪鱼侣为友人张文贵》 《松庵为友人·秦封未到栋梁身

竹林为欧隐居·爱竹先生隐趣宽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林为欧隐居·爱竹先生隐趣宽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桂枝香·丑》 - - 郑若庸 - - 丑:香枯兰佩。光沈钿翠。庭花夜合慵看。砌草忘忧空对。湘江正深。湘江正深。迢迢烟水。无凭缄鲤。杳难期。不信衡阳雁。春来亦解回。
  • 古诗《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 - - 黄庭坚 - - 吾子有嘉德,譬如含薰兰。清风不来过,岁晚蒿艾间。古来百夫雄,白首在涧槃。非关自取重,直为知人难。
  • 古诗《东涧·手拖葛屦坐藜床》 - - 杨备 - - 手拖葛屦坐藜床,竹树萧然一水傍。枕上白云船下月,卜邻东涧胜东冈。
  • 古诗《题新路口铺·我仆痡时将绝粮》 - - 吴与弼 - - 我仆痡时将绝粮,长亭忽喜近黄塘。青衿胄子知无恙,准拟谈诗共夜窗。
  • 古诗《读疏咏之安阳对竹二诗怀家山次韵见意》 - - 蔡松年 - - 短发新霜及未侵,几年和月买泉林。偶然行李对寒碧,忆得故园惊岁阴。枕上秋岚吹醉梦,门前沙鸟立清深。个中须著翛翛玉,落日微风伴我吟。
  • 古诗《初月·六月四日收夕雨》 - - 王夫之 - - 六月四日收夕雨,一弯初上划西清。冰纨小蹙添纹皱,青镜斜临上粉轻。垂柳千眉争宛宛,流萤半影怯盈盈。新秋通闰知何日,巳映银河一道明。
  • 古诗《追悼侍姬冬梅》 - - 李鸿章 - - 宦情孤似谋巢燕,羁思悽如抱树蝉。多愧淮南丹未熟,旧时鸡犬已升天。
  • 古诗《步韵答卫勉斋文学》 - - 梁兆奇 - - 空谷兰开夜自香,蒹葭秋色露为霜。高情客有淇园赋,多病人疏剡水航。郢上雪飞三楚暮,江间鸿下一天长。陆离盘错知何售,摇落砧声动晚凉。
  • 古诗《句·无风花自落》 - - 杜耒 - - 无风花自落。
  • 古诗《皆山楼·昔闻仙人好楼居》 - - 徐贲 - - 昔闻仙人好楼居,君来偶作楼居主。轩窗虚明不受尘,独有青山作环堵。五湖风景供朝夕,万壑烟云自晴雨。残冈断陇走百折,凭高一望无遗睹。嗟余零落当壮年,每到登临即怀土。眼中何处是神州,落日秋风暗榛莽。...
  • 古诗《元日作·客居钟阜三移岁》 - - 严嵩 - - 客居钟阜三移岁,官阁梅花暖自芬。欲试綵毫诗每就,重斟柏叶酒初醺。春城万户催箫鼓,霁景千峰映雪云。窃禄自惭无寸补,圣朝功德冠华勋。
  • 古诗《俞东村示教雨窗感兴佳作连篇累牍寓意深远譬如雍门之琴能使听者堕泪讽咏之馀勉强追和不翅鸣瓦釜而配黄钟也》 - - 董纪 - - 造物难知一听天,贫居无事只安然。能如东老依方酿,胜似中
  • 古诗《刘簿檄自安仁回泊天宁》 - - 韩淲 - - 玉石村前捧檄来,冰溪兰若小徘徊。因僧定可了禅悦,与俗何能辜雅怀。秋到山林风未脱,凉生絺绤雨须催。遥知有句曾吟不,想象章泉更乐哉。
  • 古诗《纵笔·几辈投诗吊汨罗》 - - 金应澍 - - 几辈投诗吊汨罗,钟灵衡岳指嵯峨。地多胜迹游难遍,人到衰龄饮易酡。功业可留身后少,光阴虚掷客中多。试看终古英雄事,只付渔樵一浩歌。
  • 古诗《友人言石》 - - 屈大均 - - 一帘飞作一湖来,湖阔珠玑撒不开。玉女九天纷咳唾,随风又化瀑花回。
  • 古诗《平山堂·选胜应输此地豪》 - - 卢见曾 - - 选胜应输此地豪,江山雄丽称风骚。花簪第四名犹重,亭表无双韵自高。一石清才频代谢,三分明月又吾曹。衙官屈宋分明在,虚左逢迎未惜劳。
  • 古诗《江湖堂·莫爱西湖好》 - - 陈师道 - - 莫爱西湖好,涓涓去不回。 无情是江水,犹解及时来。
  • 古诗《舟行·雨脚天东来》 - - 许必胜 - - 雨脚天东来,惊鸟烟中起。 须臾四山合,万象空蒙裹。 孤行念远村,见树联自喜。 浪游岂无因,遇山则知止。 棱棱云外峰,与我心终始。 日暮宿田家,田歌正清美。 何以途路心,历乱如流水。 始疑车马上,未必见君子。 行当弄轻舟,随风问兰芷。...
  • 古诗《残花·江头沉醉泥斜晖》 - - 韦庄 - - 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恸哭归。 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
  • 古诗《过招隐寺》 - - 李涉 - - 每忆中林访惠持,今来正遇早春时。 自从休去无心事,唯向高僧说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