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江百花洲》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杨万里古诗:泊平江百花洲更新时间:2017-10-13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4)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则每每不够深沉。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洒脱自然。不但颔、颈两联对仗有如行云流水,一气舒卷,就连尾联的直抒人生感慨也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凝重。这种清畅流易的格调正是杨诗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全诗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宿灵鹫禅寺》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此诗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士子在野时发表政见慷慨激昂,等到入朝为官则如同泉水流至前溪竟无半点言语,从而鞭笞那些见风使舵、没有官德的人。诗以故为新,针砭时事可谓入木三分。全诗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此诗是诗人于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归故乡吉水途中所作,当时诗人入永丰界后行经并投宿于灵鹫禅寺。

诗人杨万里资料

赏析作者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 查看详情>>

诗人杨万里作品: 《好事近·月未到诚斋》 《跋眉山程仁万言书草》 《池亭·小沼才阶下》 《溪行险绝·山不人烟水不桥》 《送刘茂材主簿之官理定》 《寄广东提刑林谦之司业》 《霜夜·月影全无只有星》 《罗溪望夫岭·行役家家寄刀尺》 《中秋前一夕携酒与子仁侄登多稼亭》 《游西湖·春光欲动意犹迟

《泊平江百花洲》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