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晚日照空矶》赏析

朝代:南北朝诗人:萧纲古诗:采莲曲·晚日照空矶更新时间:2020-02-13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多描写江南女子采莲的情景。萧纲此诗则袭用旧题,用清丽浅显的语言,描绘诗人泛舟湖上采摘莲蓬的图景,表现了他悠然闲适的情趣。
起首四句,淡淡叙来,并不着意刻画。“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薄暮时分,清波粼粼,莲叶田田,夕阳余晖洒落于空旷的石矶上,主人公兴致盎然准备荡舟去采莲了。“晚日”、“空矶”不仅点名了时间和地点,而且勾画出一片空阔、寂静的背景。“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诗人的视线由岸边转至湖上。泛舟湖面,晚风阵阵,水波荡漾,小舟也随之起伏摇荡。渐渐地,舟入莲塘,此时闯入诗人眼帘的,便是那一片茂密丛生的莲花。“莲多”句是写作者乍入莲塘第一眼所得的总体印象。虽是笼统的总写,却是一篇之关键,全诗就是围绕着这一句展开的。从章法上看,这第二句在全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面紧挽上文笔触,由岸而湖再转莲塘,一面又开启下文,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莲塘,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样,就自然地带出了下文。
紧接第四句,承上“莲多”一句加以生发。诗人的镜头渐次推进,把焦距对准了莲塘深处,集中描写小船在莲花丛中穿行之状。作者从细处落笔,分别从行船之艰与主人公置身其间的感受两个角度加以描绘。“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前句意在表现莲花之密,却避免从正面来写。他只写了一个细节:置身莲花丛中,行动不易,稍一划动船桨,便弄得莲花纷纷坠落。后句仍然从侧面烘托,暗示莲塘之深。小楫轻舟微微前移,蓦地,扑棱棱惊起了一群白鹭,打破了这里平和静谧的气氛。这才令人领悟到,原来这儿已是莲塘深处了。二句中虽不见“密”、“茂”“幽”、“深”等字面,然其情景、神韵却宛然如在眼前。“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是着重写主人公置身其间的感受。在莲塘中行船既如此艰难,吗船上人当然就格外小心。可是,四周莲丝蔓布,缠绕纠结,横生阻碍;水中菱角飘浮,又不时地攀钩住主人公的衣裳,真是进退两难啊。这四句诗,都是抓住了几个最具典型特征的细节,具体而微地刻画了“莲多采未稀”的特定情景。倘用绘画作比,这四句可称得上是“点刷研精,意在切似”,是一幅精微细致的工笔画了。再加上四句皆为对偶,每联不仅对得非常工整,而且自然圆熟,如出天籁,略物刻意求工的生涩感,成为全诗中溶情铸景的名句。
全诗通篇写景,然而诗人的闲情逸致、闲适意趣却恰是通过一个画面含蓄且委婉地流露出来。诗风清新自然、平易流畅,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涧底寒松赋》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赋。此赋描述了一棵长在涧底的寒松因生长位置不好而被埋没,并类比人间社会身具高才的人位终不显的遭遇,以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的愤懑。全赋不事用典,语言简洁,舒卷自如,音调铿锵。
总章二年(669年)时作者二十岁,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李治下令废职,逐出沛王府。这年五月,作者南下入蜀。他在《入蜀纪行诗序》中说:“总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超玄壑,历翠阜,迨弥月而臻焉。”在蜀三年,作者先后游历过葛愤山、武担山、武都山等名山,创作了许多诗文,此赋即创作于这段时间。

诗人萧纲资料

赏析作者萧纲

萧纲(503-551),即梁太宗、梁简文帝,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爆..... 查看详情>>

诗人萧纲作品: 《九日侍皇太子乐游苑诗》 《上之回·前旆拂回中》 《夜游北园诗·星芒侵岭树》 《示晋陵弟诗·零雨岐路悲》 《九日侍皇太子乐游苑诗》 《当置酒·置酒宴嘉宾》 《美人晨妆诗·北窗向朝镜》 《咏蛱蝶诗·空园暮烟起》 《同刘咨议咏春雪诗》 《雪里觅梅花诗

古诗《采莲曲·晚日照空矶》的名句翻译赏析

《采莲曲·晚日照空矶》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