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池·老蟆食月饱复吐》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蟾池·老蟆食月饱复吐更新时间:2021-01-19
注释
①蟾(chán)池:喻指宫内近侍局。金朝于宫中设近侍局,局中设奉御、奉职等职位,多由贵戚、世家子弟担任。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三月,下令近侍局釆访外事。从此这班人就贪赃枉法,借机害人。蟾,癞虾蟆,喻指近侍局的奉御、奉职等人。
②老蟆(má):蛤蟆,也指传说的月中蟾蜍。食月:古人以月蚀为虾蟆食月。
③天公:泛指天。频年:连续几年,经常。瞽(gǔ):盲人,瞎子。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见。
④“玉斧”句: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太和(唐文宗年号)中,嵩山有一人,头巾里裹着斧凿,自言,常有八万五千户的人修月,他为其中之一。后来用以比喻收复疆土。
⑤水仙:唐朝隐士陶岘。唐·袁郊《甘泽谣·陶岘》:“(陶岘)富有田业,择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则泛艚江湖,遍游烟水,往往数岁不归……吴越之士,号为水仙。”后用以称遍游江湖而往返之人。
⑥张颐(yí):指以下巴示人,表示傲慢。
⑦膏梁大丁:喻指奉御、奉职等人。
⑧当好看:指风头正盛。
⑨爬沙:向上爬。青云端:喻指荣华富贵。
白话译文
蛤蟆食月吃饱了又吐了,天公只有一只眼睛又经常看不见。
下界新近增加了养蟾户,又有谁能知道收复疆土的辛苦?
郡国的蟾池不知道有多少,流连青山绿水的江湖人也有许多。
缓步而行小蛤蟆腹大如鼓,傲慢的大蛤蟆气势比老虎都甚。
之所以有这些蛤蟆,正是因为上面需要这些。
没有人胆敢向月亮复仇,经过蟾池时疾步跑过也不敢出声。
以前都是暗地里作为而今却是光明正大,现在看来蛤蟆的势头正盛,向上爬不久就能得到荣华富贵。
该诗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借用神话传说,勾勒出了癞蛤蟆猖狂吞月,为害天下的凶恶形象,以概括含蓄的笔法揭示了近侍局蒙蔽君王,祸乱朝政的罪恶。开篇两句,一从正面刻画,一从正面刻画,一从侧面着笔,对癞蛤蟆造成月蚀的事,略加点染后即推出新意:从天上转入下界,从“老蟆”而及“新增养蟾户”,离开了神话,指向人间近侍局。诗意至此,似要点明时弊,直斥奸佞了。但接下来,“玉斧谁怜修月苦”一句却含而不露,笔锋一转,引入《酉阳杂俎》中“玉斧修月”的故事,与“老蟆食月”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这些癞蛤蟆全然不顾全国人民为使国家强盛,“玉斧修月”的艰辛,而恣意妄为、祸国殃民的鄙劣行径。
接下来四句为第二部分,描写了癞蛤蟆在人间“郡国”被豢养宠幸的情景。“知几所”,言其多,说明了这些丑类到处受到养殖;“水仙府”,言其华贵,表现了它们居处像水晶宫一样美丽。这两句对近侍局受到朝廷宠幸优渥给予了强烈的讽刺。“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这些大大小小的癞蛤蟆的形象是多么的委琐不堪,卑劣可笑,而且又是多么的骄横恣睢,虚张声势。诗人以极其高明的手笔,淋漓尽致地画出了近侍局使们的丑态,画出了他们腐朽猥劣的灵魂。诗人用漫画手法形象而又深刻地把近侍局的画像勾勒出来,刻骨镂形,摄神撮魄。
接下来四句为第三部分,诗人以辛辣戏谑的语言,极度轻蔑的口吻,写出了近侍局得以存在的原因所在。“膏梁大丁”,即需要这些爪牙的统治者;“眉间有黄乳”的人即是那些“迎合谄媚”的近侍使。这些“眉间有黄乳”的近侍使之所以能够如鱼得水,横行无忌,正因为“膏梁大丁正须汝”。接下来通过人们对猖狂吞月,备受宠幸的癞蛤蟆心怀畏惧,经过蟾池时疾步跑过,不敢出声的夸张描写从侧面写出了近侍局的飞扬跋扈,权势逼人。
最后三句为第四部分,生动地刻画了癞蛤蟆蝓蝓爬行,然后直上青云的情形。诸等蠢物如此得意的形象,是对飞黄腾达、得志猖狂的近侍局谗佞小人的最大的轻蔑,最大的愤慨和无情的讽刺,该诗在对癞蛤蟆的丑态刻画到“神完气足”的最高潮,却突然煞住,就此收笔,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夸张、漫画的讽刺手法是该诗艺术上最鲜明的特色。“老蟆食月饱复吐”,以极度的夸张写出了癞蛤蟆的贪婪;“碧玉清流水仙府”,则表现了这些畜牲的养尊处优;而“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活画出了这些丑类的丑陋委琐和骄横凶恶。“疾过池头不容语”也是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人们经过蟾池时的紧张恐惧,衬托这些丑类的气焰之嚣张,表现金末社会的腐败黑暗。

诗人元好问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蟾池·老蟆食月饱复吐》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