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李商隐古诗: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更新时间:2020-05-26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作者写诗的原因,行次灞上,便作此诗,回寄同科未及话别诸友,以抒情怀;颔联写作者东归后与同年彼此相隔,虽音书可通,却终难知彼此消息,只能长相忆而已;颈联写友人间推测作者行踪却难于相聚;尾联写劝慰友人:离愁难,不要折柳相赠。这首诗虽然是写别离,却贵有风致,咏离别而无离恨,喜悦轻快心情溢于字里行间,别具一种顾盼生姿之风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应试,经令狐绚誉荐,而登进士第,高锴当时共录取了四十名新进士,除李商隐外,还有李肱(状元)、张棠、李定言、牛丛、郑茂谌、曹确、吴当等。这些就是李商隐的同年好友。其中韩瞻后来成了李商隐的联襟,关系最为密切。离京之前,同年好友们设宴为商隐饯行,大家互相勉励一番,约好今后要尽量互相提携等等,然后握手道别。李商隐及第离会后,即东归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省母,行次灞上,便作此诗,回寄同科未及话别诸友,以抒情怀。
注释
1.次:停留。灞上:在今西安市东。却寄:回寄。李商隐于开成二年擢进士第。同年:科举制度同榜的人称同年。
2.芳桂:桂花。古代以登科为折桂,《晋书·郄诜传》:“臣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昆山片玉。”当年:正当少壮之年。
3.未分:未料。压:迫。压春期,谓春天将尽。
4.江鱼朔雁:分指相隔两地的朋友、同年。
5.秦树:秦地之树。嵩云:嵩山之云。
6.下苑:长安城东南曲江池风景区。
7.东门:长安城东出第一门曰宣平门,亦曰东城门。送饯:以酒宴送别。差池:不齐之貌。阴差阳错。
8.长条:柳枝。
白话译文
我们正当妙年,幸运地各折一枝芳桂;却也不曾料到:才是春末,我能有机会东归。
我们一在北地,一去南方,虽然也可以长相忆念,但远隔秦树嵩云,今后的行踪,也就很难知悉了。
我们过去在下苑一带的游宴情况,此后也只能从想象中去回味了。
我们各折桂枝,我此去是及第东归,面对灞桥柳色,自然不会惹起离愁,也就不须辱折柳条以相赠了。

诗人李商隐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查看详情>>

诗人李商隐作品: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破镜·玉匣清光不复持》 《明日·天上参旗过》 《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 《有感·九服归元化》 《公子·外戚封侯自有恩》 《寄华岳孙逸人》 《漫成五章·生儿古有孙征虏》 《寄成都高苗二从事郑州献从叔舍人褎》 《九月于东逢雪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