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大风》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袁枚古诗:渡江大风更新时间:2020-10-14
注释
江:指长江
水怒:指被大风激起的怒涛。如山立:像山峰一般涌起。
篷:船帆,此指船。
缆:拴船用的铁索或粗绳。系:打结,拴扣。无所:即无处。
鼍(tuó):即扬子鳄,一名鼍龙,又名猪婆龙,体长六尺至丈余,四足,其皮坚牢,可作鼓面,称鼍鼓。又鼍能鸣,声如鼓。此处形容风涛相激之声。
金:金山,在江苏镇江市西北,原在大江中,清末因江沙淤积,遂与南岸相连。焦:焦山,在镇江东北江心。金焦两山遥相对峙。
郭:城郭,外城墙。
白话译文
大风激起的怒涛像山峰一般耸立,孤船横渡大江仅我独行。
身子好像坐在龙背上,浪花与船帆一样平。
缆绳系地无处所,窗外的风浪声有如鼍鸣。
镇江的金山焦山知道有客人将到,走出城外远远地来相迎。
首联,写孤船渡江遇大风。“水怒”,是拟人写法。“如山立”,是比喻和夸张,都是形容江风之大,江浪之大。下笔有声、有气、有势、有神。渡江遇大风,风卷怒潮如山,迎头而来,大有翻天覆地之势,其险峻不亚于苏轼的“惊涛拍岸”。在狂浪怒卷的江上,惟独“我”坐在这只船迎浪而过。笔锋一转,虽言险象环生,但作者那超脱的性情沉静地表现出来,真是让人叹服。
颔联,写江中过渡和作者在险境中的感受。先用比喻,身子好像坐在龙背上;再用夸张,浪花与船帆一样平。都是形容江中波浪之大,也烘托了江风之大。风大浪高,小船起伏,有被浪卷翻的危险,犹如骑着狂奔的蛟龙,充满浪漫色彩的奇特的想象力。
颈联,写江中情景,先写系地无所,说明只有前行。再用比喻,窗外风涛声如鼍鸣,进步说明风浪满江。此联形容形势险要,惊心动魄。
尾联,写船将靠岸,经过一翻与风浪的搏击,终于看到金山和焦山,无不欣慰。可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欣喜若狂之心,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金山和焦山知道客人到,出城相迎。作者以物人化,以静动化,巧妙地赋静物以性灵,反托人物的性情。表现了诗人即将靠岸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乘船渡江的情状。全诗描写了长江上的大风大浪。诗人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出了波涛怒如山,浪花与帆平,风浪如鼍鸣,既惊险又壮观,形象生动,有色有声。

诗人袁枚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 查看详情>>

诗人袁枚作品: 《宿虹桥倪姓家其西席张孝廉请见色甚倨见余意不属乃夸其先人元彪公最知名曾与袁子才商宝意两先生交好余问君曾见袁某乎曰袁在年将大耋安可见耶余告以某在斯乃愕然下拜》 《余春秋·半日为人父》 《六答·随园已筑受降城》 《不寐·梦不分明醉不醒》 《左臂痛·两臂如双桨》 《投郑板桥明府》 《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 《陶京山·仙家夫妇有刘纲》 《山行·山行不厌草萋萋》 《重到沭阳图记

古诗《渡江大风》的名句翻译赏析

《渡江大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