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誢事诗》赏析

朝代:南北朝诗人:谢朓古诗:高斋誢事诗更新时间:2020-09-26
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离开京城建康去宣城(今安徽宣城)任太守。这是他在宣城任职时,抒写自己抱病工作的一首诗。“高斋”,办公大屋。“视事”,办公。
诗一开头先用一联倒装句:“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按自然规律应先是“寒雾开白日”,然后才能看到“余雪映青山”。如果寒雾漫天,白日未开,那就看不到余雪,更看不到青山了。把句子这样一倒,一方面是为了把“日”和下文的“出”、“笔”、“膝”、“一”、“疾”,同押仄声韵。同时,余雪与青山相映,显得清冷秀丽,对比鲜明。把这样的句子提前在一开头,能使读者一下子为其旖旎景色所惊诧,而非卒读不可。读者倘是进一步细味,这二句还另有含义,前句是写景,实也写季节的更迭。雪已是残“余”,而山已发出“青”色,这就是说:残冬即将过去,春色已在眼前。后句更以景写时,“白日”不是从东边冉冉升起,而是从“寒雾”中渐渐“开”出。不言自明,时光已非早晨,更非黎明,而已是日高三竿了。这为下文写诗人懒散设下伏笔。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二句紧承上句,因寒雾渐开,白日已出,故江边的村庄和树木也油然展现在诗人的视野。“暧暧”,光线暗淡的样子。“见”,通“现”。“离离”,树木稠密的样子。“海”,实为宽阔的江面。“余雪”、“青山”、“寒雾”、“自日”、“江村”、“海树”,这一幅一幅自成意境的风景画,景象优美宁静而淡远。又以“映”、“开”、“见”、“出”四字,分别加以钩连点染其间,使图画更增色生辉,让读者感到:这画中景物,于残冬岁尽,已破寒待出,正萌发着春日的生机。
上面四句写野外的远景,接下来四句,诗人把笔转向自我,写身边琐事。“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漆。”,“窗”。“秉笔”,执笔,此指批阅公文。“俎”,用来盛鱼肉祭品的器具。“列俎”句是说:面前摆着许多佳肴,我只吃其中一样。“驾”,指构造宫室的木材。这里“连驾”,指一间接着一间的高大房屋。“容膝”,指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这四句,一句写一个生活片断,从诗人起身披衣盥水,到窗下捉笔办公,到用膳,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居室。自篇首读到这里,读者有理由作这样的猜想:此春春寒料峭,寒雾弥漫。本已愁绪满怀的诗人,这天更觉无精打采。早晨,他斜倚床头,懒得动弹。后见雾开日出,窗外景物现出了诱人的魅力,于是又精神稍振,这才起身下床盥洗,然后走近窗前,凭窗远眺郊野胜景,再就窗边桌旁坐下,办了一回公,午膳时间已到,餐桌上摆满了佳肴,他很乏味,尝了几口,便走回他的卧室去了。
读了以上这八句,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个悬念:诗人是爱好自然风光、追求功名利禄的。而今,他身为宣城一郡太守,宣城自然景色如此宜人。在生活方面,住的是“连驾”大屋,吃的是“列俎”佳肴,他实在该踌躇满志,趾高气扬,心旷神怡了。然而,他不是这样。自然景物萌发生机,而他却精神委靡;给他居“连驾”大屋,他却说:我居小屋一间就满足了;给他吃“列俎”佳肴,他说:我只须吃其中一只菜就足够了。总之,他不以有这优裕的生活环境为幸、为乐、为荣,却反以之为累、为苦、为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注释
⑴登山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类。
⑵开:现出。
⑶秀崿(è):长满花草的美丽的山崖。
⑷澜(lán)光:水光。澜,水波,此指湖水。
⑸媚:取悦。
⑹碧堤:树绿草茂的堤岸。
⑺风荡:春风骀荡。
⑻莺乱:群莺飞舞。
⑼低:低就。指行云贴近芳树。
⑽春服:春天穿的衣服。语出《论语》:“春服既成。”
⑾凌:登。
⑿丹梯:开满鲜花的山路。
⒀峤(qiáo):陡峭的山峰。
⒁小鲁:鲁国显得渺小。语出《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⒂峦:山峦。
⒃怅齐:语出《晏子春秋·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怅,因……而惆怅。
⒄王孙:泛指贵族子弟。
⒅尚:爱好。
⒆游衍(yǎn):恣意漫游。
⒇蕙(huì)草:兰的一种。
白话译文
天色明亮现出长满花草的美丽的山崖,波光粼粼取悦树绿草茂的堤岸。
春风骀荡群莺飞舞,行云贴近芳树。
暮春穿着春日穿的美丽的衣服,游览登上开满鲜花的山路。
上到山尖上看,鲁国就显得很小,登上山峦因自己是齐国人而惆怅。
山景风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

诗人谢朓资料

赏析作者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 查看详情>>

诗人谢朓作品: 《迎神·清明畅》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 《出藩曲·云枝紫微内》 《迎神·雩有讽》 《游东田》 《永明乐·出车长洲苑》 《夜听妓诗·琼闺钏响闻》 《宣城郡内登望诗》 《临溪送别诗》 《至寻阳诗

《高斋誢事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