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纪》注释译文

朝代:两汉诗人:范晔文言文:光武帝纪更新时间:2018-09-06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光武九岁丧父,被叔父刘良抚养。
建武六年春正月辛酉日,帝下诏令说:“往年水、旱、蝗灾,谷价暴涨,百姓贫困。我念及百姓不能养活自己,心里难过怜悯他们。命令存有谷物的郡国,赈济老人、鳏夫、寡妇、孤儿、老而无子、病重困苦,以及无家可归无法自立的人,一切遵照《汉律》的规定。”
七年春正月丙申日,又下诏令说:“世人都把厚葬作为美德,鄙视那些从俭办丧事的做法。以致于富人奢侈无度,穷人耗尽家财,法令禁不住,礼义止不了,要等到遇到非常事变(厚葬的墓被偷盗时)才认识到错误。现在布告天下,希望大家明白作忠臣、孝子、仁兄、贤弟为死去的人薄葬送终,才是合乎道义的行为。”
中元二年二月戊戌日,光武帝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留下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丧事)务必从俭。刺史及郡守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奔丧,不要派官员或因此上书吊唁
当初,光武帝长年驰骋沙场,对打仗十分厌倦,并且深知百姓疲于战事国家不堪损耗,都向往和平安定的日子。皇太子曾向他请问打仗的事,光武帝说:“过去卫灵公向孔子咨询布阵用兵的事,孔子并不回答。这不是你所要考虑的。”每日早晨上朝办公,直到太阳西斜才退朝。屡屡召集公卿、郎和将领们议论经典理义,半夜才睡。皇太子见皇上勤劳不知疲倦,趁空隙劝谏道:“皇上有夏禹、商汤的英明,却没有黄帝、老子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之福,但愿您保养爱护精神体力,求得自身悠闲安宁。”光武帝说:“我乐于这样,不觉得疲倦。”帝虽然成就了光复汉朝的大业,却始终兢兢业业,唯恐自己做得不够,所以能明智谨慎地处理政务,总揽朝政大权,审时度势,决策没有什么失误。不用功臣而重用文官,收藏起刀剑,遣散战马,虽治国方略不能与古代圣贤相媲美,却也践行了“止戈为武”的武德精髓了。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年轻年时修养自己的操守品行,在郡中担任户曹史。上虞县有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婆母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怨猜忌,就诬告(她)对是厌倦了供养婆母,从而毒死了婆母,在县庭上讼告。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竟以此定罪,孟尝事先了解实情,详细地向太守说明了原委,太守没替他处理此案。孟尝在门外痛哭请求(无济于事),于是借口有病辞职离开,寡妇最终蒙冤而死。从此郡中连旱二年,向神灵祈求也无所收获。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查访询案情原委,孟尝到府县详细陈述寡妇被冤污之事。就趁机说:“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顺时而降。应该处罚那个诬告的人,来向被冤死的亡魂谢罪,希望在阴间冤枉得以申诉,适时之雨就会等来。”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处罚那个诬告的人,在孝妇墓前祭奠,上天应验及时降雨,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孟尝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为合浦太守。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珍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原先时的宰守官吏们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奸商滥采珍珠,珠贝无法生存,都徙往交阯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贫穷的百姓中有不少饿死在路边。孟尝到任后,革易先前的敝政,弄清百姓不利有利的地方。还不过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反回从事以前的旧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是神明之人。
后来因病向自己上书(告病还乡),被征召回朝廷。官民百姓拽住车请求他不要离任。孟尝既然不能登程,就搭乡民的船连夜暗中离去。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一百多家。
桓帝时,同郡尚书杨乔向上书荐(孟尝)说:“孟尝安于修身养性、传播仁义、爱好道德修炼、清廉的品行超出一般,才能超绝众人。先前换做地方官员时,移风易俗,改革弊政,去珠复还,饥民仰仗(他)生存。况且南海一带盛产珍珠,财产容易积聚,(珍珠)价格高比金银,可是孟尝独自一人称病辞职,亲自耕种田地,隐匿自己收藏才华,不张扬自己的华藻。我不敢偏私自己的同乡,只是私下里被禽息的做法感动,冒死推荐贤人。”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年七十,死于家中。

诗人范晔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范晔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 查看详情>>

诗人范晔作品: 《谯玄传》 《樊英传》 《董宣传》 《李通传》 《和熹邓皇后纪》 《冯鲂传》 《梁统传》 《强项令》 《崔瑗传》 《王丹传

《光武帝纪》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