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湾别业·薄云晴日烂烘春》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后湾别业·薄云晴日烂烘春更新时间:2021-01-16
注释
①后湾:地名,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别业:本宅之外另置的田园。
②烂:明亮。烘:本义是“烧”“烤“,这里引申为“温暖”。
③可人:让人舒适满意。
④华屋:华美的住宅。
⑤百年:一生。老农:作者自指。
⑥童童:树荫下垂的样子。翠盏:绿色的车盖,这里形容树荫。桑初合:桑树叶子刚长大可以成荫了。
⑦滟(yàn)滟:水光摇涌的样了。苍波:青苍色的波澜。这句是说麦苗长高了,麦田弥望,像沧海一般。
⑧溪塘:河、池。
⑨重(chóng)遣:再叫,再使。濯(zhuó):冼。缨(yīng)尘:帽带上的尘土,指官场上的污浊。缨,帽子上的丝绳。
白话译文
白云飘拂,丽日和煦,春光明艳,绿柳垂丝,和风徐徐,更让人舒适满意。
有个温饱也不求华美的住宅了,一生简朴的老农生活正符合自己的愿望。
桑树叶子刚长大可以成荫了,麦苗长高了,麦田弥望,像沧海一般。
于是和河湖约好,绝不让它们洗第二次缨尘(决心不再做官)。
首联写别业景况。白云飘拂,丽日和煦,春光明艳,绿柳垂丝,生活在如此环境中,诗人心情十分愉快。该联,一写天,“薄云晴日”;一写地,“高柳清风”。写天,突出气候之宜人;写地,表现景色之秀美。景中已见诗人心境之愉悦,再用“便可人”强调,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此地此景的不可自已的欢喜。
颔联写诗人心愿。诗人由眼前景象想到自己本来就清心寡欲的初衷,如今食求一饱,居处简朴的农家生活正适合自己的愿望。“一饱”,表现了诗人所求之低;“本无”,反映了诗人“此生只合田间老”的淡泊的胸怀。诗人几经转徙,在后湾别业暂时定居,饱经丧乱的心,得到了和平而宁静的大自然的抚慰,因而心满意足,更无所求。
颈联写别业丰收在望之景。该联,一句写桑树茂盛,有桑即有衣;一句写麦浪翻涌,有麦则有食。丰收在望,衣食有着,选此二景来写,足见生当战乱年月,饱受寒饿之苦的诗人心中所想所念。“一切景语皆情语”,桑荫麦浪,折射出诗人关注农桑,心系民生的殷殷深情。该联又与颔联的“老农身”相承相应。一个“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躬耕乡间,植桑种麦的农夫形象跃然而出。
尾联写诗人志趣。置身于此景此况,诗人情由中发,马上就与河湖相约:“不应重遣濯缨尘”:诗人决意再也不用河湖之水来濯洗缨尘了,因为诗人决定不再出仕当官了。该联诗人以“缨尘”,表现了官场的污浊;而以与河湖相约,再不让它们重濯缨尘的决绝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深恶痛绝和绝意仕进,愿意长在林泉的志趣。在诗里,“薄云晴日”“高柳清风”“童童翠盖”“滟滟苍波”表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惬意,这就与以“缨尘”所代表的官场的嚣尘脏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现了诗人隐逸的情思。
全诗层次分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无论写自然风景,写生活态度,写丰收在望,写思想志趣,都紧紧围绕对后湾别业的热爱落笔,充溢着快乐安逸的情调。但是一个曾经立志“归来明堂见天子,黄金横带冠峨峨”的人,而今却决心弃绝仕进,从决绝的语气中,似乎也流露出了一丝失意无奈,流露出了一些淡淡的辛酸。

诗人元好问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后湾别业·薄云晴日烂烘春》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