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中早春》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白居易古诗:溪中早春更新时间:2017-04-26
此诗首四句描绘早春的景色,由远及近,由大及小。题目是《溪中早春》,却说“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是从雪景着笔。雪本是冬天的景致,然用“未尽”来修饰之,则已透露出春天的气息。冬去春来,气候转暖,冰融雪化,所以山岭上已见不到大片的积雪,但是春天的温暖尚未足以完全消融残雪,那朝北的山坡上还星星点点地残留着淡淡雪片。这正是早春的气候,是春天的温暖与冬天的严寒短兵相接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这两句虽是漫不经意写来,却紧扣“早春”二字。下二句则是承“溪中”而发。“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言渭水的冰块已经消融,山沟里淙淙流水中已经孕育出碧绿的生机。诗人抓住残雪、冰消、新碧几个极富典型意义的意象,镜头由远及近,仅用四句话就将一幅“溪中早春”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含蓄隽永,耐人回味。《唐宋诗醇》评此诗“通首写早春之景,一结言外有情,悠然不尽”,正是领略到个中妙处。
面对如此佳妙的早春气象,诗人感叹那仅仅吹了几天的春风,就使那冬眠的昆虫苏醒过来,稚嫩的小草破土而出,阳春化育万物,真是一天也不虚度。诗人捕捉自然界气候万物的瞬息变化,默默领会着大自然的伟大。这二句抒发哲理与前面的描绘相呼应,可谓理从景出,景中含理,二者自然融会,并无丝毫空讲道理、要发议论之处,加深了读者对早春季节特征的理解。
诗人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最先感受到人世间一切繁杂事物变动的征兆,也最先察觉到自然界每一丝细微的变化。也许他受够了严冬的折磨,很早就期待着温暖春天的到来,所以一旦等到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溜含新碧的时节,他便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感受这春天的温暖。“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二句把视角从南山残雪、西涧春溜转到了诗人自身的刻画上,他似乎是一个爱嬉戏游玩的孩子,在明媚的春光中,高兴地抚摸着小溪边的石头。“拂”字用得极形象传神,活现出诗人喜悦之极,深深体会到春光美的神态。他觉得春天太美了,以至流连忘返,长时间沉浸在无边的遐想中。审视着傍晚啧啧鸣叫的飞禽,他的心灵在静观中得到了纯然的宁憩。
诗的最后四句粗看似与主题了无相涉,其实不然。据说汉代张仲尉的居处,蓬蒿没人,“蓬蒿隔桑枣”引用这个典故是借喻作者的清贫,与下句联系起来看,又表现了一种初春宁静的气氛。查慎行说这两句很象陶渊明的诗句(见《白香山诗评》),颇有眼力。至于“归来问夜餐”则显示出诗人游春归来兴致勃勃的神态,他玩得太尽兴了,所以一回来就吵着要吃饭。而家人奉之以荠麦,亦是清素家庭的普通食物。这些都显示出作者虽处在贫病不堪的环境中,也能游离于世俗之外,在自然美中得到了精神慰藉。
全诗表现了初春的一种静谧气氛,然静中有动,处处使人感到那春天的脚步正悄悄而来。诗的语言朴素自然,写景、叙事与抒情三者犹水乳交融,有机地结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洋溢着诗人对早春的爱恋之情。

《夜闻歌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做的诗,当时作者被皇帝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结合当时的背景,怀着凄凉的心情写下的。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

诗人白居易资料

鉴赏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查看详情>>

诗人白居易作品: 《郭虚舟相访》 《早兴·晨光出照屋梁明》 《思子台有感二首》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哭刘尚书梦得·今日哭君吾道孤》 《醉后题李马二妓》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宿东亭晓兴

古诗《溪中早春》的名句翻译赏析

《溪中早春》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