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更新时间:2017-10-31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在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得罪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次年春夏之际,苏轼生计困难,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向州郡求得黄州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以补食用之不足。苏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这年冬天,黄州大雪盈尺,十二月二日微雪,至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下雪期间,苏轼在东坡营造了房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东坡志林》卷四)。元丰五年初春,苏轼躬耕于东坡,居住于雪堂,感到满意自适,有似晋代诗人陶渊明田园生活一般。陶渊明《游斜川》诗序云:“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苏轼以为东坡雪堂初春的情景宛如渊明斜川之游,因有此作。
震动朝野的“乌台诗案”是北宋中期党争的恶果,它是苏轼仕宦以来所遭受到的空前严重的政治打击,几被置之死地。谪居黄州期间,他冷静思索和探讨了许多问题,政治态度与人生态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艺术上也开始追求平淡的趣味。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恬静闲适的田园趣味,平淡朴质的诗风,对于躬耕东坡的苏轼变得亲切起来。他这时认真地研读陶渊明诗,并在诗词中多次表现出对渊明的仰慕之意。在这首《江城子》词中,苏轼仿佛与渊明神交异代,产生了共鸣。
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⑵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其游斜川事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时陶渊明五十岁。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间的鄱阳湖畔。
⑶班坐:依次列坐。
⑷南阜(fù):南山,指庐山。
⑸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
⑹斜川诗:指陶渊明《游斜川》诗。
⑺元丰壬戌(rén xū)之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季。
⑻东坡:苏轼躬耕处。位于湖北黄冈东面,原为数十亩久荒的营地,苏轼在其处筑茅屋五间,名日雪堂。
⑼挹(yì):通“抑”,抑制。
⑽长短句:词曲的别称。
⑾了了:明白,清楚。
⑿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辈之意。
⒀却:还。躬耕:亲自耕种。
⒁鸟鹊:喜鹊。
⒂倾:斜,此就山体形成的斜坡而言。
⒃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
⒄孤秀耸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耸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
⒅余龄:余生。
白话译文
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诗人苏轼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