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许浑古诗: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更新时间:2017-05-05
注释
①京口: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即今镇江市。
②京洛:洛阳。
③吴门:苏州的别称。
④烟月:烟花三月,泛指春景。
⑤并:依,傍。
⑥云北去:友人远去。
⑦浮沈:亦作“浮沉”,喻升降、盛衰、得失。
⑧青山暮:山间迟暮,天色已晚。
⑨碧树秋:树逢秋时,叶落枝疏。
⑩凤城:指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
⑪龙阙:宫庭。
⑫楚江头:指诗人所居的长江下游镇江。
白话译文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门,那年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合,分和有定,东流的水,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首联叙事。核心是“昔同游”三字,“吴门烟月”点明“同游”之处:苏州的风景区。“枫叶芦花并客舟”则描绘“同游”的具体景象。“客舟”出行乃“同游”之事,“枫叶芦花”是“同游”之景。诗人通过“并”字,把“事”与“景”联系起来,描绘出一幅秋江月夜泛舟的的画面:月明星稀,清风徐来,远处烟云轻绕,近处水明山净,一叶小舟划开满江月影,逐碧波而漂流。岸旁,枫叶流丹,水边,芦花翻白。以舟、水之动态与枫叶、芦花之静态结合、映衬;并以月夜作为背景,把“吴门烟月”描绘得色彩艳丽,形象鲜明。舟中诗人及其亲友,自然也一同陶醉在月光碧水、枫叶芦花的大好秋色之中。然而这种乐趣已是昔日之往事。
京口、京洛天阔地遥,远隔千里,向往之情只能寄寓于回忆之中。于是便引起诗人一叹:“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颈联回笔反拨,落到今日之“京口”,乃全诗构思的起点诗。上句写诗人的孤独无友。孤独无友,故需借酒消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蔼沉沉。“尽”字写酒已完而愁未消,“青山暮”则以暗淡的景象渲染气氛,蕴含着“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下句写诗人的离群索居。离群索居,故曾寄诗书以致意,然“千里书回”,带来的依然是不能相见的信息。于是秋风中摇颤的“碧树”,便成为注目的对象,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这一联,笔随情转,情从景出,以对仗工稳的律句,抒写诗人坐对青山、秋树而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惑。就手法来看,仍是以景写情然而,然而,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却使本来美好秀丽的“青山”、“碧树”,足可消愁解闷的饮酒、“回书”,各自向其本来意义的反面转化,不但与自联同游欢愉的场面、心境形成鲜明对照,且能在写景叙事中,加一倍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是一组概括性强且极富感染力的句子。
最后两句乃全诗结穴处。“相思不相见”正是全诗中心,加上“何处”化为设问句,挑开一笔;使语势宛转,文气疏宕,最后用“凤城宫阙”与“楚江头”平列并举,分别点明“不相见”的两处。就章法结构而言,今日异地分居与首联昔日同游呼应,使颈联之“北去”、“东流”喻意显豁,并点明颔联感伤愁怅的缘由,归结全文。从诗的构思来看,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宫阙”和高楼遥遥相对,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存于想象之中,思情回环,含蓄隽永,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诗人许浑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 查看详情>>

诗人许浑作品: 《与张道士同访李隐君不遇》 《晚泊七里滩·天晚日沈沈》 《怀江南同志·南国别经年》 《深春·故里千帆外》 《洛中秋日》 《李定言自殿院衔命归阙拜员外郎迁右史因寄》 《金谷怀古·凄凉遗迹洛川东》 《伤虞将军·白首从军未有名》 《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 《奉和卢大夫新立假山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