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逆竖终当鲙缕分》创作背景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即事·逆竖终当鲙缕分更新时间:2021-01-15
《即事》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听闻崔立被杀一事的描写,表示了对崔立的深恶疼绝和对哀宗的伤悼之情,也寄寓了诗人对故国思念之情。全诗运词痛快淋沥,情绪悲壮激烈,一个痛心疾首、呼天抢地的累臣跃然纸上,令人感慨。
金宣宗天兴三年(1234)正月,蒙古和南宋联合围攻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六月,金安平都尉李伯渊刺杀了降蒙的金将崔立。元好问在聊城听到此事,写下该诗。
注释
①逆竖:叛逆的小子。这里指崔立。竖,古时对人的鄙称,等于说“小子”、“家伙”。鲙(kuài)缕(lǚ)分:切成像鱼鲙和线缕那样的碎片。据《金史·崔立传》说,李伯渊刺杀崔立后,聚众宣布崔的罪行,万口齐应曰:“寸斩之未称也。”意思是把崔立一寸寸地割碎了也不足以抵罪。鲙,切成片状的鱼肉。
②燃脐(qí):在肚脐上点火。用董卓被刑典故。《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说,东汉末逆臣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陈尸在长安市上。人们痛恨董卓,觉得光杀了他还不解恨,又见他尸体肥胖,油脂溢出,便在他肚脐上点起火来。
③京观(guàn):高大的台观。古人打了胜仗,便把敌兵尸体高高堆起,上面盖上土,称为京观,用来夸耀战功。翟义:西汉末东郡太守。王莽篡汉时,翟(zhái)义起兵讨罪,失败被杀。王莽收埋他的尸体,筑为京观。
④衰(cuī)衣:丧服。衰,同“缞”。高勋,据《契丹国志·太宗本纪》说,閤门使高勋与嗜杀成性的张彦泽有仇,被张闯入家门杀死叔父和弟弟。后辽太宗判处张死刑,命高勋监斩。行刑时,那些被张杀害的人的家属,都穿着缞衣哭随后边,诟骂张贼。刑后,高勋命剖张的心来祭奠死者。这里是用高勋来比李伯渊。
⑤孤臣:孤立无助的臣子。《孟子·尽心》说,孤臣“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
⑥叫断:悲号欲绝,哭得声嘶力尽。苍梧:地名,在今广西梧州一带。传说舜死在这里,因此后来便用来指代帝王远死的地方。这里指金哀宗自杀的地方蔡州。
白话译文
叛逆的奸臣终得到应有下场,像鱼鲿线缕被人们细细割分,今日得挥起复仇的刀剑,诛杀那贼子以告慰三军。
就像是在董卓肚脐上点火,轻易灰飞烟尽,哪怕他嗟叹连声,也已经后悔不成,留下了臭名,直到那无穷后世,丑恶的程度,可真是古所未闻。
夸耀战功的京观哪能够用来抵毁翟义,身披绫衣的人们自应该有志追随高勋。
秋风习习,我挥洒着满掬孤臣的泪水,悲号欲绝,向着那苍梧傍晚的浮云。

诗人元好问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即事·逆竖终当鲙缕分》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