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方苞文言文: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更新时间:2018-10-19
雍正十三年秋天九月,皇帝处在父母丧事期间,刚刚过了十天,就从滇南重新起用杨公名时,士大夫们无论熟识的还是不熟识的,都惊喜万分,奔走相告。乾隆元年二月,杨公名时从云南来到朝廷,以礼部尚书的官职入宫教导皇子。皇上与各位王爷大臣商议国政之余,常常召杨公入宫觐见。这年秋天七月上旬杨公沾染末疾,一个月后就去世了。去世当天,前往吊唁的士友,以及在院子里相聚痛哭的国子生总共有几百人。大概杨公从幼童到年老,无论在乡野还是在朝廷,担任官职,安抚百姓,没有一句话一件事,不是出于真诚的内心,因此他感动人心,到了如此的地步。康熙辛未年,李文贞主持礼部的科举考试,看见杨公文章十分诧异。等到进入翰林院,杨名时就朝夕跟从李文贞求教学习。他担任日讲官,做京城地区学政,都属于特别提拔,没有按照官阶和资历晋升。当初始圣祖仁皇帝担忧教育事务,荒废松驰,用九卿督导学政,从文贞开始,杨公名时接替他的职务,考评士子全部遵从文贞原先的制度,士子即使落选也没有怨言。他在陕西主持考试也是这样。癸巳年,皇上六十大寿,朝臣庆贺。皇上问:“翰林院里有杨名时没有?”于是特别征召入京。丁酉年夏天,外调任北直巡道,皇上说:“我想拿政事试试他的能力。”建国初年沿用明朝体制,直隶没有设立三司,由巡道主管刑狱,政务多事件重大,官员趁机做坏事。杨公名时到任后,大小事务一定亲自过问,无滞留的案件,没有隐瞒的真情,至今受到百姓思念,人们说:“百年以来没有人能与杨公相比啊。”已亥年,升任云南巡抚。恰逢朝廷征讨西藏,大军驻扎在省城。杨名时替驻军安排住宿,多次设宴犒劳,将士纪律严明,没有人敢大声喧闹。转运军饷,百姓没有咨怨。七年内,凡是军民遭受疾苦,大的上奏朝廷请求,小的变更法令规章,事情没有遗漏耽搁,恩情信义遍及蛮。杨公本性平易近人,即使对待奴仆,也不会说话急躁,脸色严厉,而对于是非对错,却能坚持自己的见解,心志坚定毫不动摇。世宗宪皇帝登上皇位,亲笔诏书褒奖。三年,升任兵部尚书,云贵总督。杨公自己更加振奋,想竭尽忠诚,对官员的忠奸,政事的得失,社会风气的淳朴浮薄,竭尽忠言无所隐瞒。杨公一生刚直的节操正义的事迹,美好的行为美善的言论,不能记述完。我最初在李文贞公的住所见到杨公。我与文贞辨析探讨经书的意旨,常常从日昃直到夜里。杨公端正地坐着,一动不动,不到该说的时候,始终沉默不说话。由此更加相信杨公做学问能够从内心约束自己,却没有机会请教他的学问。等到往年,我再次进入南书房,杨公后来也来到南书房。才知道杨公对于文贞讲授的学问,深信不疑,勉力实践,而对所有古代圣贤传授的人生道义的要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相互依存彼此阐发说明的义理,都能探索寻求发现其中的奥秘。唉!杨公的才用没有不适宜的地方,忠诚显扬,人们没有非议,大概有原因啊!
《田间先生墓表》为一篇表文,选自《方苞散文集》,是由清代作家方苞所著,文学体裁为散文 。本书介绍了田间先生从生年到墓年的生活经历。

诗人方苞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方苞

方苞,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人,生于江宁府。桐城桂林方氏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查看详情>>

诗人方苞作品: 《展断事公墓·不拜称元诏》 《将之燕别弟攒室》 《将之燕别弟攒室》 《左忠毅公逸事》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挽李馀·公既为邦伯》 《薄暮自枞阳渡江赴九华》 《严子陵·君臣本朋友》 《陶渊明·陶潜经世人》 《赴热河晚憩溪梁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