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更新时间:2019-01-04
《满庭芳·三十三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开篇即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前半写自己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之情。全词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词句多化用前人诗文,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
苏轼自从走出家乡眉山上京赴考后,从此宦海浮沉,到老都没能回去四川,因此老家里的亲人、朋友都很难再见到面。刘仲达是苏轼的旧友。毛本引杨元素《本事曲集》云:“子瞻始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后相逢于泗上,久留郡中。游南山话旧而作。”据此以及词序可知,此词是苏轼在泗州(今江苏盱眙)遇到刘仲达时所作的,时在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
注释
⑴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⑵刘仲达:苏轼在家乡眉山结识的朋友。
⑶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⑷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
⑸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
⑹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
⑺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
⑻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⑼巉(chán)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
⑽淮浦:淮河岸。《诗经·大雅·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⑾扦(xiān)扦:扦古同“掺”,手纤细的样子。《诗经·魏风·葛屦》:“扦扦女手。”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
⑿归梦:归乡之梦。“梦”原作“步”,据《全宋词·订补续记》改正。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
白话译文
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
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
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歌姬同游,挽着她们的纤纤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

诗人苏轼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