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边城使心悲》创作背景

朝代:魏晋诗人:王粲古诗:七哀诗·边城使心悲更新时间:2017-06-08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其中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第二首诗写诗人久客荆州,怀乡思归,日暮凭眺,独夜不寐,触处都生悲愁,表达了他的政治苦闷,以及寄居异地、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这三首诗中,以第一首最广为流传,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死,同年九月曹操大军逼向荆州。王粲因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降曹操有功,被曹操委任为丞相掾,并赐爵关内侯。王粲归附曹操后,曾随曹操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此诗就是写边地荒寒、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作。
注释
31.更(gēng):经历。
32.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33.当迟:胆敢迟缓。
34.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35.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36.行者:逃难的人。
37.反,同“返”,返回。
38.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39.兹(zī):此,这里。
40.蓼(liǎo)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41.谘(zī):同“咨”。征询,商议。
白话译文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诗人王粲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 查看详情>>

诗人王粲作品: 《从军诗·悠悠涉荒路》 《诗·吉日简清时》 《太庙颂歌·思皇烈祖》 《诗·哀笑动梁尘》 《诗·荆轲为燕使》 《安台新福歌·武功既定》 《从军诗·楼船凌洪波》 《从军诗·从军征遐路》 《赠文叔良·温温恭人》 《灵寿杖颂·兹杖灵木

古诗《七哀诗·边城使心悲》的名句翻译赏析

《七哀诗·边城使心悲》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