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双银杏》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李清照古诗:瑞鹧鸪·双银杏更新时间:2018-03-27
《瑞鹧鸪·双银杏》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作者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全词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本词是否为李清照之作仍存争议,也有人认为本作并非是一首词,而是一首七言绝句。
本词约作于李清照南渡时期,即建炎元年到建炎二年(1127-1128年)。当时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收藏准备南下。李清照押运书籍器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本词即作在行程中。
注释
⑴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⑵“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⑶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⑷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⑸“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译文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诗人李清照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 查看详情>>

诗人李清照作品: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浪淘沙令·帘外五更风》 《声声慢·寻寻觅觅》 《满庭芳·芳草池塘》 《春残·春残何事苦思乡》 《念奴娇·春情》 《句·罗衣消尽恁时香》 《失调名·瑞脑烟残》 《孤雁儿·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晓梦·晓梦随疏钟

《瑞鹧鸪·双银杏》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