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更新时间:2017-11-02
“春风岭上”四句,从“昔年梅花”说起,引到后来的流放生活。苏轼自注说:“余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作两绝。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他所称两绝句,指元丰三年(1080)正月赴黄州贬所,路过麻城县春风岭时所作《梅花二首》。诗中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又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说落梅随水远道相送。第二年正月往岐亭,想起春风岭上的梅花,又写了七律一首,有“去年”、“细雨”之句。这些在黄州谪迁生活中的往事,此时因面对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而涌上心来。“岂知”句极沉痛,诗人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却再次流落,再次见到这个贬谪生活中的旧侣——梅花,而且是在“蛮风蜑雨”的边荒之地,比起黄州,每况愈下,令他生愁。“蛮风蜑雨”四字,形象地概括了岭南风土之异。
以下转入流落中再次相见的梅花。“长条”四句,在写松风亭下梅花之前,先以荔支浦、桄榔园中所见作为陪衬。那些半落的长条,独秀的卧树,虽非盛开,但已深深地触拨着诗人的心灵,他为它们的“幽光”、“冷艳”而心醉。“留夜色”极写花的光彩照人,“排冬温”极写花的冰雪姿质。“冬温”是岭南季节的特点,着“直恐”二字,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关注,这几句是说:在这温暖的南国,你该不会过于冰冷,不合时宜吧!诗人选择了“荔支浦”、“桄榔园”,给全诗的描写笼上一层浓郁的地方色彩。
“松风亭下”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那些荔支浦上半落的长条,桄榔园中独秀的卧树,已经唤起诗人的深情,松风亭下“玉雪为骨冰为魂”的盛开的两株梅花,又引起诗人的兴致。清晨,他来到松风亭下,发现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他完全陶醉了,诗中描写了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境界:他眼前已经看不见梅花,他仿佛觉得那是在月明之夜,一个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着娇云,冉冉地降落到诗人书窗外的阶前,轻移莲步,来叩诗人寂寞深闭的房门。这里的实际内容只不过是说盛开的花枝在召唤诗人,使他不能不破门而出,但他却用“缟衣叩门”这一优美联想进一步加以比拟,在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艺术氛围中,不言情而情韵无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诗歌咏物的角度看,诗人在这里没有致力于梅花形貌的具体描绘,而是采取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手法,抓住审美对象的独特风貌和个性,着力于侧面的烘托和渲染,达到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这首诗可以与黄庭坚咏水仙花的名作来作一比较。黄庭坚诗的头四句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诗人由“水仙”二字引起联想,用凌波微步的洛神来比拟花的风韵。这种比拟,不是外貌上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者之间在神采、性格上的相通,诗人描写的焦点是客观对象的神理。山谷的“凌波仙子”和苏轼的“海南仙云”在艺术构思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苏轼这里表现了更丰富的内容,更深邃的层次。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说:“秀色孤姿,涉笔如融风彩霭。集中梅花诗,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有以使事传神者,此诗‘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是也。”汪师韩所谓“使事”,是由于旧注解释苏轼这两句诗,认为他使用了《龙城录》中赵师雄的故事。据题为柳宗元著的《龙城录》中说:一个叫赵师雄的人游罗浮山,天寒日暮,他在似醒似醉间遇见一个淡妆素服、芳香袭人的美女,相与笑乐。醉寝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东方已白。赵师雄起视,原来是在大梅花树下。这时“月落参横”,为之惆怅不已。经前人考订,《龙城录》的作者不是柳宗元而是王铚(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有的又说是刘无言(《洪斋随笔》卷十),反正苏轼不可能使用这本书中的故事。于是又有人认为,不是苏轼用《龙城录》,而是《龙城录》的作者袭取苏轼此诗推衍为小说故事。其实以苏轼丰富的想象力,不依靠前人书本,也能写出这两句好诗来。
结尾“酒醒梦觉”四句,又从梦幻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绕树无言”,其思绪是深沉的。从诗的内在感情脉络看,这和前面“岂知流落复相见”句所隐含着的情思一脉相连。他如有所悟,但终于无言。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在这朝日已升、残月未尽的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至,想象飞越。每四句自成一个片段,一个层次,由春风岭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支浦的半落长条、桄榔园的独秀卧树,逐步引出松风亭下玉雪般的两株梅花,而以“岂知流落复相见”句为全篇眼目。声情跌宕,妙造自然,是苏轼晚年得意之作。他采用同一韵脚,一口气写了《再用前韵》、《花落复次前韵》共三首七言歌行,前人称之为“韵险而语工,非大手笔不能到”(《遯斋闲览》)。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https://www.gushilai.com/gushi/shiyiyueershiliurisongfengtingxi84.html
孙权向足下告白:承蒙您修书示我以祸福,叫我内杀张昭,外擒刘备以报效。如果出自真心,那么即使是三尺童子,也显然知晓利害所在。然而我素来见识浅陋,只敢略作答复。
  昔日的田横乃是齐国的流亡贵族,汉高祖忘却郦生被杀的仇恨,派遣使者到海岛,告谕田横说如能归顺,原来地位高的封王,低的封候。但田横仍然自刎,不肯身辱于刘邦。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就擒,不能死于户下。自古以来,立有大功的英雄豪杰,乱世时凭借他征伐四方,承平时期则必遭猜忌。与其受韩信似的诛杀,何如田横那样有气节的死去呢。
  想我先祖孙将军,正值汉室陵夷,董卓作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墓。于是借助袁术之力举正义之师,所到之处各城响应,天下人恨不能食董卓之肉。不幸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兄长伯符继承遗命,驰骋江汉,岂有二心。只为上雪天子之耻,下复将军之志罢了。没想到袁术僭居帝号,有辱义师之名。又听说你们各位盗以天子名义,兄长进无所归,退无所守,只好凭借江东为基业,没想到却有荆柯、秦武阳那样的变故。故而由我这样的不肖之人来统领士卒,以完成先人的遗志。我受命以来,卧薪尝胆,感慨光阴如电,叹息功名不立。上负先祖未报之忠,下愧兄长知人之明。而且我家世代以德行显耀于吴地,如果效仿你们有非常之志,即使不遭杀戮,难道不也有损于家声吗?
  汉朝自桓帝和灵帝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李傕、郭汜还未受诛,袁绍和刘表就已割据。天下所能仰仗的,只有我、刘备和您了。等到听说董卓伏法,天子复位,我本以为您将消除余孽,同扶王室。上助天子,恢复宗庙社稷之灵.下守藩国,不失春秋时朝觐的礼仪。没想到您却有欺孤之志,挟持天子,以令天下。妄称天命,阴图不轨。以前嘲笑王莽的愚笨,现在窃叹您重蹈覆辙。我和您有姻亲关系,加上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然而自从听说你求九锡,纳椒房,不仅同仁失望,天下人也议论纷纷。
  刘备兵力虽少,然而我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心胸宽广,拙于攻战,巧于驭人,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又有诸葛亮辅佐,前景不可限量,并且
  忠义不减于往昔。我觉得天下人抱有希望的,只有我们两个了。我之有张昭,正如刘备之有孔明,左提右携,以成大事。国家的文武大事全盘委托于他,如果听从你的话去杀张昭及刘备,那我岂不是发了疯吗。古语有云:“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我与刘备实在有如唇齿相依之势。足下之所以既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取成都,就是因为我吴、蜀皆存啊。现在假如我攻下了蜀,那么吴也不能独存。蜀若亡,吴也随之而亡。以前晋国假道虞国而讨伐虢国,灭虢就是为了灭虞,而虞以不知其意图故及于祸。你的想法与此有何不同呢。
  古人有云:“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以身托人,一定要
  找可靠的。您看我是吝惜这方寸之地的人吗?只不过认为您并非可以托付的人罢了。荀文若与您曾共渡艰危,而一旦劝您辞让九锡,违背您的意愿,最终忧虑而卒。我与您有赤壁的过节,虽说尽释前嫌,但又岂敢保证您不自食其言呢?现在我如果归附朝廷,只是一匹夫而已,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即使您不加害于我,但以前两军交锋,杀伐过当,他们的父兄子弟现都在您的身边。我的仇家多了去了,又怎能安心呢?季布数次陷刘邦于窘境,等到刘邦即位,还曾下过要夷其三族的命令。而您记人之过,忘人之功。既然不肯忘记荀文若阻止您受九锡,又怎会忘记我在赤壁给您造成的耻辱呢?孔文举、杨德祖都是海内奇士,您却像对待奴隶一样杀了他们,又怎会爱护我孙权呢?才能在您之上的,都要加害。一旦失去江东,还容我后悔么?甘言厚币,幸勿复来。

诗人苏轼资料

赏析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