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媚娘·朝来户前照镜》赏析

朝代:南北朝诗人:庾信古诗:舞媚娘·朝来户前照镜更新时间:2020-09-18
前四句是舞女照镜的一个大特写:清晨来到窗前照镜,含着盈盈笑意自我欣赏。少女的朝气和神态的天真均活现纸上。眉心浓浓地点上黛色,额角仔细地贴上轻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女性妆饰。轻黄即花黄,额间贴黄,称之为黄额妆。“直点”与“细安”写女子妆扮的自信与细致,也很生动。媚是动态的美。高明的诗人不用浓丽的辞藻对女子的眉目作静态的描绘,只是凭本色的叙述,从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和细心梳妆的动作,写出女子的妩媚。因此诗人笔下的舞媚娘,不仅是一个妖媚的舞女,而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女。
“只疑落花谩去”句意含混,语带双关:这里究竟是指额上贴好的花黄看上去仿佛是缓慢飘过的落花呢,还是以落花比喻女子唯恐年华凋零的心情?应该说二者兼而有之。这句才能成为上句“额角轻黄细安”和下句“复道春风不还”之间的过渡语。“谩”字如作“缓慢”解,则落花的字面印象与额间花黄正相应。如作“欺诳”解,则将女子惜花的心境写得更为天真。联系“复道春风不还”一句看,就像是少女噘着嘴和落花、春风呕气,只疑落花骗了她,一去就不回头,连春风也不再回来了。因此“谩”字之妙就在于利用一字二意,将少女妆成之后的风韵和天真的内心活动一并揭示出来,与上文中中含笑盈盈的神态相协调,从形神两方面活画出这个照镜女子的可爱形象。
当然落花春风一去不归,实际是少女青春不久、红颜难驻的自喻。因此最后以少年及时欢乐作结尾,反倒更见出舞女内心的凄凉。感叹青春短暂、盛年难再,宣扬人生及时行乐,是汉魏以来古诗中的一个常见主题。这首诗通过少女晨妆的情态以及心理活动,来重新表现这一主题,虽然意义并不可取,但人物刻画活泼生动,构思新颖别致,笔致清新可喜,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七言绝句形成的过程中,这首诗是值得重视的,七言绝句,贵在景是眼前景,语是口头语,而又要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庾信这首诗尚未全脱北朝乐府民歌之质,但在表现上却已发生了由民歌转为绝句的显著变化。
诗人在秋夜听到一只失群寒雁可怜的哀鸣,不觉起身仰望,只见它孤单的身影正在明月边飞翔徘徊。首二句以明白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剪影式的画面,使那只寒雁的身影在秋月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孤独、凄惶,也更引起人们的同情。然而三、四句却将句意一转,道出望雁之人心中的苦恼:因有所忆念,今夜与寒雁都将不能成眠。这么一转,便将诗中含意加深了一层。本来是人因不眠才听到孤雁的哀鸣,而孤雁的哀鸣又更增添了人-12,的酸楚,越发不能成眠。读者若联系作者的身世处境来看,不难想到:那失群的孤雁,恰好是诗人目前处境的一个绝妙比喻。独自羁留北地的诗人,不正像这只失群的寒雁一样不能飞向南方吗?但这两层意思在诗中却不须明言,既已点出望雁之人与孤雁同样不能成寐,个中深意,便自可体味了。
由此可见,这首诗已初具七绝的规模,不仅因为声律已合规则,还在于它能通过三、四句意思的转折,将诗境拓深一层,形成意在言外的韵味。

诗人庾信资料

赏析作者庾信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 查看详情>>

诗人庾信作品: 《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 《道士步虚词·无名万物始》 《归田诗·务农勤九谷》 《和回文诗·旱莲生竭镬》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 《拟咏怀诗·日晚荒城上》 《同州还诗》 《奉和山池》 《拟咏怀诗·榆关断音信》 《正旦蒙赵王赉酒诗

《舞媚娘·朝来户前照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