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鰕䱇篇》创作背景

朝代:两汉诗人:曹植古诗:鰕䱇篇更新时间:2020-09-14
《鰕䱇篇》是汉末三国文学家曹植的诗作。全诗可分两层。前十句是对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的轻蔑讥斥;后六句是对胸怀大志的壮士的崇高赞美,同时抒发他们不被人知的痛苦。此诗多用典故和比兴手法,产生了既蕴藉深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诗中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感奋交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千古同慨的悲壮之境。
这首诗是曹植抒发烈烈壮怀的明志之作,当是曹植后期的作品,大约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三年(229)间。
注释
⑴鰕(xiā):同“虾”;一说大鲵,一种小鱼。䱇(shàn):即“鳝”,黄鳝一类。
⑵潢(huáng)潦(liáo):雨水积的水池。潢,积水池。潦,雨水。
⑶藩柴:篱笆。
⑷鸿鹄(hú):天鹅。
⑸世士:志士。此诚明:真正知道上面所喻之理。一作“诚明性”,又作“比诚明”。
⑹大德:大功德。固:必定。一作“故”。无俦(chóu):无比。
⑺驾:驾车。言:语助词。
⑻上路人:指在仕途上奔走营私的小人。
⑼“势利”句:只图谋势利。惟是谋,一作“是谋雠”。
⑽“雠(chóu)高”句:一作“高念翼皇家”。高念,最高的信念。皇家:指魏国。
⑾远怀:远大的抱负。柔:安定。九州:此指全国。
⒀而:如。雷音:雷霆之声,形容剑鸣声大,威力震人。
⒁泛泊:漂荡,指混日子的人。嗷(áo)嗷:呼叫声。
白话译文
鱼虾游戏于池塘小流之间,不知道还有江海;
燕雀在树枝柴篱间上下,又岂能识得鸿鹄的志向!
世俗之事由此可见一般,德行高尚之人总是孤独的。
乘车登上五岳这般高峰,然后下到大丘之上。
俯观仕途上奔波的人,熙熙攘攘间皆为利去。
在皇室之中得到高的礼遇,远大的抱负得以在天下实行。
抚剑高歌处雷音浩荡,猛士之气纵横浮沉。
那些飘荡无根之人唯有徒然抱怨,又哪里了解壮士的志向?

诗人曹植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 查看详情>>

诗人曹植作品: 《桂之树行·桂之树》 《朔风诗·弦歌荡思》 《正会诗·初岁元祚》 《善哉行·如彼翰鸟》 《当车已驾行·欢坐玉殿》 《仙人篇》 《七哀诗·明月照高楼》 《白鸠讴·班班者鸠》 《嘉禾讴·猗猗嘉禾》 《怨诗行·明月照高楼

古诗《鰕䱇篇》的名句翻译赏析

《鰕䱇篇》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