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胐传》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姚思廉文言文:谢胐传更新时间:2018-09-10
谢胐,字敬冲,陈郡阳夏人。祖父弘微,南朝宋时任太常卿,父亲谢庄,任右光禄大夫,两人在前代都很有名。谢胐小时候聪明慧敏,谢庄很看重他,常常把他带在身边。谢胐十岁就能写文章。谢庄在土山游玩赋诗,让谢胐命题,谢脑提起笔就写好了。琅邪的王景文对谢庄说:“你儿子足以称为神童,更会成为后人中特别有出患的人。”谢庄笑了,就轻拍着谢胐的背说:“你真是我们家的宝贝。”孝武帝在姑孰游玩,敕令谢庄带谢胐跟随车驾出行,下诏令让谢胐作《洞井赞》,谢胜在坐处就将《洞井赞》奏上。孝武帝说:“他虽然年纪小,却是个神童。”谢胐初仕任抚军法曹行参军,升迁为太子舍人,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完丧事,又做舍人,历任中书郎,卫将军袁粲的长史。袁粲生性简慢严厉,极少交往宾客,当时的人们将他与李膺类比。谢胐拜见完他退下后,袁粲说道:“这是谢庄(谢庄曾任中书令,故称谢令)不死啊。”不久调迁为给事黄门侍郎。出任临川内史,因为贿赂的事情被弹劾,案子经过袁粲处,袁粲搁置了此事。
齐高帝做骠骑将军辅政时,选举谢胐做长史,敕令与河南的褚炫、济阳的江教、彭城的刘俣一起入朝侍奉宋帝,当时号称为天子四友。接着又拜授为侍中,并且掌管中书、散骑两省的诏册文书。后高帝升为太尉,又选用谢胐做长史,兼任南东海太守。齐高帝正要图谋帝位的禅让接替,考虑辅佐他创业的大臣,认为谢眦名望重,深为钦佩瞩目于他。(高帝与谢胐)谈论魏晋旧事,就说:“晋代改革天命时运的变故很久以来就有预兆了,石苞不早些鼓励晋文帝即帝位,死了才痛哭他,与冯异相比,是不知道时机啊。”谢胐回答道:“原来魏国有鼓动魏武帝即帝位的大臣,魏武帝对他们说:“如果天命有用得上我的,大概就是做个周文王吧!’晋文帝一生侍奉魏氏,必将是一生面北称臣;假如魏武帝早先依了唐虞谦让的旧事,那么晋文帝也该多次辞让才更显其高风亮节。”高帝听了他的话很不高兴。就转而引荐王俭做左长史,让谢胐做侍中,领秘书监职。到齐高帝接受禅让那天,谢胐当天轮值,百官陪坐,侍中应当去解下玉玺,谢胐假装不知道,问:“有什么公事?”传诏的人说:“解下玉玺授予齐王。”谢胐说:“齐自己应当有侍中。”就拉过枕头睡觉。传诏的人惧怕,就让他声称有病,想另找别人代替。谢胐说:“我没有病,说的是什么话。”就穿上朝服,走出东掖门,然后坐上车,就回了住处。齐高帝当天就用王俭作为侍中负责解玉玺。不久武帝对高帝说,请求杀掉谢胐。高帝说:“杀了他那就成就了他的名声,正应当纵容他而排斥他在法度之外。”于是将他罢官在家。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是晋朝丞相王导的第六代孙。王亮因为是名门家族的子弟,宋朝末年被选拔娶公主为妻,授予他驸马都尉。齐朝的竟陵王萧子良开设西邸,邀请有才能的杰出人才来组建士林馆,派遣工匠为他们画像,王亮也参预其中。王亮调任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调任衡阳太守。因为南方地势低下潮湿,他推辞没有去上任,调任给事黄门侍郎。不久授予王亮晋陵太守,他任职清廉公正有良好的政治措施。当时齐明帝作相,听说后赞扬他,荐举他作了领军长史,特别被赞赏接纳。等到齐明帝即位,王亮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他以阐述事情条理清晰而出名,又调任侍中。
建武末年,王亮担任吏部尚书。这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理朝政,多次推荐选拔人才,成为士子们的归属。王亮凭藉身居选部,常常主张不同的观点。当初王亮没有做吏部郎时,因为江祏是皇帝的内弟,所以和江祏交情很深,江祏为他扩大声誉,王亮更加被皇帝所器重;到了这个时候他跟江祏的交情疏远冷淡了,但江祏还像当初一样对他很亲近。等到江祏被杀,众小人违弃教命,凡是拜官授职,全部经由内宠决定,王亮再不能制止。对外好像详细审察,对内并没有显明的鉴识,他们选拔录用的,仅局限在资历等第上罢了,当时的人们不认为他们有才能。不久东昏侯(萧宝卷)任意残杀,酷刑已经肆行,王亮依附取悦,最终免于被杀。
仁义之师到达新林,朝廷内外的众多官员都在路上欢迎,那些不能脱身的人,也派人从小路去表达真诚的心意,惟独王亮没有派遣人去。等到城内安定以后,大家只推举王亮做首领。王亮出来拜见高祖,高祖说:“人跌倒了却不去扶他,哪里还用得着扶助他的人呢。”却没有给他定罪。高祖接受禅让登基,任命王亮为侍中,邀请他辅佐朝政,封他为豫宁县公。天监二年,王亮转任左光禄大夫。正月初一在朝廷会见各国宾客,王亮推说有病没有上殿,设筵别省,并且谈笑自如。几日后,皇帝召见公卿询问事情,王亮面无病色,御史中丞乐蔼上奏说这是王亮对皇帝大不敬,讨论判处他弃市的刑罚。皇帝下令削去王亮的官爵废为庶人。
天监四年夏天,高祖在华光殿饮宴群臣,对大臣们说:“朕每天到日斜时仍办理朝政,想听到理政的得与失。卿等可以说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应该各自尽可能进谏。”尚书左丞范缜站起来说:“司徒谢朏本来只有虚名,陛下却这样提拔他,前任尚书令王亮很有料理实事的才能,陛下却如此废弃了他,这是愚臣所不能明白的。”高祖脸色一变说:“卿可再说别的事。”范缜坚持己见,高祖很不高兴。
王亮因此隐居闭门,不与宾客交往。他遭逢母亲亡故,服丧尽孝道。八年,皇帝下诏起用王亮为秘书监,不久加通直散骑常侍,几天后迁太常卿。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那一年王亮去世。王亮的谥号叫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说:孔子说“商朝有三位具有仁德的人,商纣王无道,微子因劝谏不听离开了,箕子因劝谏最终成为奴隶,比干因规谏而被处死”。可王亮生活在乱世时,权势地位都显示了出来。他对于取舍的把握,怎么会和三位仁者如此不同呢!等到拥护新朝建立,承蒙宽容的政治,成为辅助帝王创业的大臣,他本来就会在心里感到惭愧。他自取废弃败亡,不算不幸。《易经》说:“不是自己应该凭借的东西却凭借了,自己一定会招致危险。”王亮仕途的进退失当,主要是他失去应该凭借的“仁”的准则。可惜啊!

诗人姚思廉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人。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 查看详情>>

诗人姚思廉作品: 《刘勰传》 《张种传》 《谢贞传》 《徐摛传》 《李珽传》 《谢胐传》 《王瞻传》 《周弘正传》 《何之元传》 《吕僧珍无私

《谢胐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