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空相忆》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韦庄古诗:谒金门· 空相忆更新时间:2020-07-26
诗歌史上,真挚、沉痛的悼亡之作甚多,都具有永恒的魅力。生活中一些有某种纪念意义的小物品,就会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池溏一样,在感情的波澜里激起层层涟漪。这首词通过一纸昔日情人的旧书信,在词人的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从而勾起了无数的回忆。全词以书信为中介,上片写读信后勾起的无数回忆,由此产生了渴望与意中人再传消息、寄书信的痴情;下片写思极而睡,醒来不忍再读伊人旧情书的情绪,并用景色加以陪衬。全词融纪实、写景和抒情于一炉,疏中见密又富有生活气息,脉络分明,情意真挚,将深切的悼亡之情表达得低回婉转,余韵袅袅。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怀想。上片着重勾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直吐衷肠。由回忆而动情,由动情而遐想,再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把伊书迹”是此词词眼。
上片着重勾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首三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句句相联,环环相扣。首句“空相忆”,平地奇峰突兀而起,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基础。这三个字既笼罩全篇,又包孕无遗。一个“空”字不仅表现了“相忆”数量的以简代繁,而且写出了这种“相忆”的深和苦,“空相忆”是情至深处的痴人语。“无计得传消息”是紧承首句而答,意思是无法传递消息。第三句“天上嫦娥人不识”,是写欲向那位“天上嫦娥”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嫦娥”形容伊人体貌之美,“天上”;则暗示了伊人已仙去。至此,才看出相忆成空是由于生死相分,幽明相隔。第四句“寄书何处觅”与第二句“无计得传消息”意思大致相同,显示了要通款曲情意的执着和真切。向亡人通消息、寄书信,看似无理,实是深情的反应。这最后一句将自己虽欲寄书而无处寄书以至于最终不合瞄书的款款情意,以反问的形式加以表达,更是含蓄曲折,哀婉动人。
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从而传出了幽深的隐曲心绪。“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两句以形传神,将上下片衔接得异常紧密。“新睡”二字暗示出是困倦已极的不由自主的睡。“无力”紧应“新睡”,睡醒之后应觉得有力,此言无力,自是伤心人别有怀抱。沈际飞说:“‘把伊书迹’,四字颇秀。”(《草堂诗馀正集》)“伊”字,口吻非常亲切。“把伊书迹”可见伊人兼有才情。“不忍”二字更妙,正写出“伊书”的感人至深,宜于表现出伤心人看与不看的矛盾心理。“把伊书迹”不仅“颇秀”,而且是这首词通体皆活的词眼。这句词语意淡而情深,故沁人心脾。“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两句别出心意,宕开一笔,以景作结。“满院落花春寂寂”是花落人亡的孤寂境。
《清平乐·野花芳草》是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词作。此词是作者代思妇抒写心曲,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四字,写一个思念丈夫的妇女在闺中的触景伤怀,自怨自艾之情。
唐代社会国力强盛,经济高度发展繁荣,战争频繁,而且水陆交通也比较发达,南来北往游历谋生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大量夫妻分离别居,而闺情词正是以常年与丈夫分离的思妇的离愁别恨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而言,造成夫妻分离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争的频繁。唐朝立国三百年间,战争持续不断,常年有大批青壮年战守在边塞。这样征人久戍不归,夫妻长期分离不能团聚,便成为一个普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反映征妇情感的闺情词是唐代长期边塞战争的产物,在闺情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明唐汝询说:“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二是商业的发达。唐代疆域辽阔,水陆交通畅达,商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发达状态。唐代商人为了谋取高利,常年奔波在外,于是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商妇这一新的文学形象。三是求仕宦游的追求。唐代文人对个人前途抱有很大的信心,对参与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因此,许多人走上了漫长的“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读书、漫游、求仕之路,妻子则独守空闺,忍受相思别离之苦。
尤其是晚唐时期随着国势衰微,失望与沮丧的阴影投射在文人的心中,有许多文人再次把目光投向闺情宫怨题材,通过表现女性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求来实现个人心灵的抚慰。
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诗人韦庄资料

鉴赏作者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 查看详情>>

诗人韦庄作品: 《长年·长年方悟少年非》 《赠姬人·莫恨红裙破》 《赠边将·昔因征远向金微》 《喜迁莺·街鼓动》 《冬夜·睡觉寒炉酒半消》 《独鹤·夕阳滩上立裴回》 《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 《题颍源庙·曾是巢由栖隐地》 《叹落花·一夜霏微露湿烟》 《谒金门·春漏促

《谒金门· 空相忆》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