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似清溪》创作背景

朝代:明代诗人:何景明古诗:雨夜似清溪更新时间:2019-01-16
明代何景明诗创作的五言律诗。在明代前七子中,何景明诗是以清新俊逸著称的,这首诗正体现了他的独特的风格。
在明代前七子中,何景明诗是以清新俊逸著称的,这首诗正体现了他的独特的风格。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都是写周遭的境物。“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的雨声,也听到了远风振柯的沙沙声。这正是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所描写的“声在树间”的秋声。此外四周还有什么引起诗人注意的呢?有秋虫蟋蟀的鸣声,有梧桐枝上的“寒色”。“寒色”是什么?大概是秋夜的霜露在梧桐树上染抹的带着寒气的色吧。还有“短榻”、“孤灯”,以及传遍万户千家上空的凄清胡笳声。这些都是典型的秋景,或是易于引起人们的伤感的事物。作者四周的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但只有这些能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沟通,因而被诗人捕捉到,加以渲染,加以突出,于是一幅雨夜秋思图便跃然纸上了。图画的主题是什么?“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原来,正是诗人浓郁的乡思,才给这幅雨夜图染上了如此凄清的色彩。
本诗的悲秋主题并不新鲜,因此,诗的佳处也并不在此,而在中四句的炼字锻句上。颔联一“连”一“上”,都是锤炼而得的诗眼。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比肩了。“蟋蟀在堂,岁聿其莫(暮),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蟋蟀》)。这蟋蟀声,不是与秋声一样,能唤起人的迟暮感、令人惨然不乐么?然则二者相“连”,不也是很自然的么?“寒色”(这二字本身也有通感之妙)“上”到梧桐树,又可见这寒色是慢慢侵润上来的,原来隐伏地上,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了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可以想见,当诗人感觉到“寒色”上来之时,他的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颈联的“短榻”和“孤灯”、“清笳”和“万井”,字面上是并列;其实,卧榻已短、令人难以安眠,又笼罩在孤灯的惨光中,和笳声已凄清、令人不忍卒听,又偏偏其响至于遍及万千井巷;这二句,都有一倍添哀之感,意义上前后并不并列,而有递进感。当然“里”、“中”二字重复,微觉美中不足,但这只是小疵,瑕不掩瑜,中四句的锤炼之工仍是可咏可昧的。

诗人何景明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何景明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 查看详情>>

诗人何景明作品: 《答雷长史·十载寒毡郑画师》 《宫词·杳杳高城南苑阴》 《月潭寺·绿萝阴下列蒲团》 《寄阮行人·夫子风流士》 《江南思·月冷荒祠苦竹》 《过书院·书院新开日》 《雨晴·竹里柴门冬日辉》 《秋兴·高楼一上思堪哀》 《九日同诸友登贤隐山》 《同赵先生宿山家

《雨夜似清溪》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