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到沭阳图记》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袁枚文言文:重到沭阳图记更新时间:2018-10-24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作品注释
[01]选自《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袁枚中年辞官后在小仓山下筑随园以终老。
[02]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03]授:授给,给予。
[04]子:你。
[05]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诗赋略,术数略,方技略 七部。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编成《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
[06]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搬运起来累的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汗,名词作动词,使……流汗。
[07]祖父:祖父和父亲。“祖父”相对“子孙”说。
[08]弃者:丢弃的情况。
[09]无论:不用说,不必说。
[10]然:这样。
[11]夫(fú)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12]强(qiǎng):勉强。
[13]惴惴(zhuì)焉:忧惧的样子。
[14]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15]业:已经。
[16]高束:捆扎起来放在高处。束,捆,扎。
[17]庋(guǐ):放置、保存。
[18]姑:姑且,且。
[19]俟(sì):等待。
[20]异日:另外的日子。
[21]尔:语气词,罢了。
[22]难致:难以得到。
[23]与:给。
[24]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
[25]切:迫切。
[26]如是:像这样。
[27]故有所览辄省(xǐng)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省,记。
[28]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语。籍,民籍。通,动词,表示从民籍到仕宦的提升。
[29]俸:官俸,官吏的薪水。
[30]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集。
[31]素蟫(yín):指蛀食书籍的银白色蠹虫。素,白色。
[32]灰丝:指虫丝。
[33]卷(juàn)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
[34]少时:年轻时。
[35]岁月:指时间。
[36]类:似、像。
[37]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38]吝:吝啬。
[39]归:还。
[40]为一说,使与书俱:作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
作品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搬运起来累得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中认真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积攒的图书,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逼着取回,因而小心忧虑,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说:‘今天它存放着,明天它就要离开,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拥有,(我)一定在高处捆绑着它,放置收藏着它,说‘姑且等到别的日子再看它。’罢了。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中贫穷不容易得到书。有个姓张的人有很多藏书·。(我)向张氏借书,(他)不借给我,我回家以后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感觉是这样的迫切。所以我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不断地堆积着书籍,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感叹借书读的人的用心专一,而年少时的岁月是值得珍惜的。”
现在姓黄的书生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借出),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书生本来幸运遇到了我。(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快速。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诗人袁枚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 查看详情>>

诗人袁枚作品: 《宿虹桥倪姓家其西席张孝廉请见色甚倨见余意不属乃夸其先人元彪公最知名曾与袁子才商宝意两先生交好余问君曾见袁某乎曰袁在年将大耋安可见耶余告以某在斯乃愕然下拜》 《余春秋·半日为人父》 《六答·随园已筑受降城》 《不寐·梦不分明醉不醒》 《左臂痛·两臂如双桨》 《投郑板桥明府》 《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 《陶京山·仙家夫妇有刘纲》 《山行·山行不厌草萋萋》 《重到沭阳图记

《重到沭阳图记》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