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楼锜的诗 > 春日归泊阊门·年年踪迹感漂蓬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日归泊阊门·年年踪迹感漂蓬

朝代:清代诗人:楼锜时间:2023-04-05
年年踪迹感漂蓬,冷落柴门烟雨中。
燕子归来迷旧垒,桃花何处笑春风。

诗人楼锜资料

春日归泊阊门作者楼锜

楼锜,字于湘,钱塘人。有《于湘遗稿》。 查看详情>>

楼锜古诗词作品: 《春日归泊阊门》 《支硎山·天平折而西》 《将渡太湖石公山僧来迓》 《登双峰阁得磬字

春日归泊阊门·年年踪迹感漂蓬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日归泊阊门·年年踪迹感漂蓬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帘幕周·疏篱巧样织山屏》 - - 弘历 - - 疏篱巧样织山屏,点缀花枝映画棂。多种芭蕉听夜雨,风旗舒绿覆檐青。
  • 古诗《葛岭·葛岭向曾远望之》 - - 弘历 - - 葛岭向曾远望之,兹来亲陟笑何为。梯山架壑罗楼阁,傍竹依松奏管丝。遗迹空传苏守咏,仙踪那辨葛翁祠。殊吾观海省方意,弗为嘉斯实惭斯。
  • 古诗《踏阵马·天上少》 - - 王伯成 - - 天上少,世间无。风流共许。聪俊皆伏举止非俗。建座祠堂亲供养,奈何艳姿难塑。倒凤颠鸾,落雁沈鱼。
  • 古诗《秋夜·秋暑晚蝉鸣》 - - 区大枢 - - 秋暑晚蝉鸣,商钟入夜清。烟消华月出,云净绛河明。井侧桐应下,林边鹊自惊。更堪城上笛,吹作玉关声。
  • 古诗《课儿联·神授江淹笔》 - - 梁鼎芬 - - 神授江淹笔;奚携李贺囊。
  • 古诗《送二道者归汾州》 - - 许安仁 - - 介休山下两閒人,来访汾阳旧使君。明日却归尘外去,一双白鹤上青云。
  • 古诗《挽方石川·风雨昼如晦》 - - 乔崇修 - - 风雨昼如晦,嘤鸣何所求。含凄念君子,逝矣不复留。缅想结谊初,把臂在邗沟。俯仰三十载,于义诚不偷。君昔官京师,良宴间从游。岂伊文酒会,中心结绸缪。迨君入西川,视学三岁周。自兹音尘隔,合并嗟无由。白日不停晷,江河驰急流。君时尚无恙,远念心悠悠。去春奉王事,按节向越州。便道过白...
  • 古诗《寒食·满地落花收不得》 - - 侯畐 - - 满地落花收不得,子规声里抱愁眠。贫家无日非寒食,未必今朝始禁烟。
  • 古诗《题写墨梅·逋翁为尔屡吟诗》 - - 余菊庵 - - 逋翁为尔屡吟诗,应是相怜不入时。我亦何辞唐突诮,狂圈狂点写冰姿。
  • 古诗《后悯乱诗次仲木韵》 - - 彭孙贻 - - 生事萧疏瓦罐冰,浮名深惜误孤灯。春愁不断帷呼酒,乱日无家只羡僧。花底攒眉对彭泽,琴边披发伴孙登。飘红浓绿知人闷,小阁看山试一凭。
  • 古诗《寄答潘文叔·平生蒋诩径》 - - 赵蕃 - - 平生蒋诩径,家傍扬云宅。木老夏敷阴,泉疏春动脉。索居每怀弟,斗食身久客。况乃蒲柳姿,茂悦非松柏。
  • 古诗《西洲曲·悠悠复悠悠》 - - 温庭筠 - - 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何郁郁,侬家定无匹。小妇被流黄,登楼抚瑶瑟。朱弦繁复轻,素手直凄清。一弹三四解,掩抑似含情。南楼登且望,西江广复平。艇子摇两桨,催过石头城。门前乌臼树,惨澹天将曙。鹍鵊飞复还,郎随早帆去。回头语同伴,定复负情侬。去帆不安...
  • 古诗《淮阴杂兴·兵火烧残百草根》 - - 陈基 - - 兵火烧残百草根,人烟无复万家村。黄金莫铸忠臣骨,白马空招帝子魂。易水有情人已逝,睢阳无援事难论。何当亲斩楼兰首,仗节归朝报至尊。
  • 古诗《拾柏子·皱壳倾来紫麦新》 - - 杨万里 - - 皱壳倾来紫麦新,中藏琼米不胜珍。胡桃松实何曾吃,却嚼秋风柏子仁。
  • 古诗《寄邓师厚·茅屋分携但偶然》 - - 吕南公 - - 茅屋分携但偶然,蟾光今已十回圆。自存交分长长在,不用音书叠叠传。无术入时犹是命,有身多病岂非天。倦游已作南归计,只待槐梢沸早蝉。
  • 古诗《次王汉和见寄韵》 - - 吴惟信 - - 扇恩已尽汉宫秋,空忆金鞍远玉楼。九辩不歌黄菊老,断烟零雨为谁愁。
  • 古诗《径坂左司使君惠和近诗为亲而喜合天理之公得》 - - 赵汝腾 - - 扶杖来观遍老农,清朝新礼采芝翁。德尊韦布封员外,恩重牙绯视治中。言悟千秋逢主圣,躬行万石耀臣工。求与抑与从天下,径坂丹忱殿陛通。
  • 古诗《追和游谢氏山亭赠贤上人》 - - 王之道 - - 春旱久不雨,既雨风日清。 桑麻被膏润,往往争欣荣。 花鸟发诗思,湖山欢野情。 驾言南亩游,遂有西塔行。 云光郁在望,地僻路亦生。 贤公方外交,别来莺再鸣。 相逢话畴昔,茗碗喜屡倾。 多谢二三子,壶浆竞邀迎。...
  • 古诗《见梅·翠竹阴森护槿篱》 - - 方回 - - 翠竹阴森护槿篱,玉梅庭院粉墙欹。 几年避地无人住,犹有花开一两枝。
  • 古诗《《和杨廷秀至后睡觉》 - - 王蔺 - - 池塘春梦草初生,江左诗来得我惊。 开秩快观醒倦眼,挑灯细读度寒更。 追参李杜今无敌,挥斥侯刘独有声。 一首敬酬三百首,深惭坡老和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