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罗钦顺的诗 > 次良乡·琉璃河上俯雕阑原文及翻译赏析

次良乡·琉璃河上俯雕阑

朝代:明代诗人:罗钦顺时间:2023-04-07
琉璃河上俯雕阑,第一台前见北山。
未入春明心已慰,五云光护六龙还。

诗人罗钦顺资料

次良乡·琉璃河上俯雕阑作者罗钦顺

生卒:1465-1547。介绍:明江西泰和人,字允升,号整庵。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以实行教士。忤刘瑾,革职为民。瑾诛复官,累迁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擢吏部尚书,以与张璁..... 查看详情>>

罗钦顺古诗词作品: 《次良乡·琉璃河上俯雕阑》 《贞母咏·朝读贞母传》 《送张虞咨都事考绩赴京兼过华亭省墓》 《次韵储柴墟少宰除夕感怀病起自慰》 《次韵答周德孚员外》 《次韵奉答守庵叔父》 《吴宁庵宗伯家园丝瓜有一蒂四五实者次韵》 《北堂永秀为赵元默赋》 《送少宗伯杨先生考满赴京》 《次韵答曾雪坡

次良乡·琉璃河上俯雕阑原文及翻译赏析

次良乡·琉璃河上俯雕阑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樗园牡丹盛开春农招集即事》 - - 赵翼 - - 簪盍依然旧雨来,牡丹艳正发重台。林亭久作荆州借,冠盖都从蒋径开。名辈清谈霏屑玉,书生豪举赏花杯。剧怜人事更新故,酒罢苍茫首重回。
  • 古诗《溪村书事·旧业仍荒径》 - - 施闰章 - - 旧业仍荒径,归来幸此身。官閒差减病,客到始知贫。菊枕支清夜,梅花酿老春。圣朝容散发,敢说独醒人。
  • 古诗《夜泊海珠寺·野寺钟声接五羊》 - - 欧大章 - - 野寺钟声接五羊,扁舟晚泊近僧堂。天空海阔孤鸿夜,烟暝猿啼几树霜。渔火乍明山月坠,征旗低拂海云长。飘蓬岁晚犹为客,何事天涯望故乡。
  • 古诗《明妃曲·抱得琵琶不忍弹》 - - 彭华 - - 抱得琵琶不忍弹,胡沙猎猎雪漫漫。晓来马上寒如许,信是将军出塞难。
  • 古诗《立春·馀闰推迁岁已新》 - - 李正民 - - 馀闰推迁岁已新,青阳不待月加寅。朔风卷雪寒催腊,和气消冰早变春。细饼堆盘随旧俗,磔牛当路乐村民。流光衮衮催人老,心地閒来只任真。
  • 古诗《舟中赋·病怀久与世相违》 - - 薛瑄 - - 病怀久与世相违,疏乞归田诏许归。辞阙犹沾光禄酒,束装还有尚方衣。两京水陆寻征路,三晋山河想旧扉。金马玉堂回首处,青霄唯见五云飞。
  • 古诗《昭君怨·汉高围苦白登深》 - - 徐渭 - - 汉高围苦白登深,谁献和亲快帝心。不是野鸡终夜哭,鲁元先尔嫁如今。
  • 古诗《五月十日登爱菊亭谒靖节祠》 - - 王家枢 - - 清风拂拂夕阳斜,郭外村居四五家。夹道荆篱青刺袖,沿堤瓜蔓白生花。沙平草细牛羊卧,塔古亭欹鸟雀哗。剧羡此邦留胜迹,与山并寿水无涯。
  • 古诗《答林石田见·偶携降帜立诗坛》 - - 汪元量 - - 偶携降帜立诗坛,剪烛西窗共笑欢。落魄苏秦今席煖,猖狂阮籍尚毡寒。山中客老干茎白,海上人归一寸丹。世事本来愁不得,乾坤只好醉时看。
  • 古诗《课儿联·大夫骑赤豹》 - - 梁鼎芬 - - 大夫骑赤豹;仙子跨青鸾。
  • 古诗《咏西瓜灯·剥尽层层皮与肤》 - - 俞樾 - - 剥尽层层皮与肤,此中原自费工夫。光明岂减燃脐董,空洞真成剖腹胡。笑尔烛奴无位置,比他云母略模糊。世间何物堪相拟,只有回回青亚姑。
  • 古诗《别钱筠甫·倦客无眠听晓钟》 - - 张耒 - - 倦客无眠听晓钟,五更蜡烛泪消红。城西古寺来何处,今日分携独向东。
  • 古诗《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雪地冰天水自流》 - - 纪昀 - - 雪地冰天水自流,溶溶直泻苇湖头。残冬曾到唐时垒,两派清波绿似油。
  • 古诗《常棣径·已废蓼莪篇》 - - 洪适 - - 已废蓼莪篇,难荒常棣径。步屐不思归,共看花弄影。
  • 古诗《甲申感事·万事因循误》 - - 廖光 - - 万事因循误,军威北伐摧。天心厌长治,边衅肇庸才。下狱亦恩眷,裁兵即祸胎。凄然话往事,空令后人哀。
  • 古诗《咏梅·水际空明月正圆》 - - 释绍嵩 - - 水际空明月正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暗香疏影浑无赖,绰约冰姿绝可怜。
  • 古诗《晓凉·银河垂角斗星稀》 - - 郑獬 - - 银河垂角斗星稀,晓簟微凉梦破迟。 落月半庭人未起,好风摇动碧桐枝。
  • 古诗《茶盛开·凡卉春妍夸国色》 - - 方逢辰 - - 凡卉春妍夸国色,此花阴极抱阳明。 人疑芝草非时出,我谓丹砂托树生。 可惜洛中忻富贵,不知霜里蓄精英。 老夫诗若宋初出,牡药如何得盛行。
  • 古诗《贺必远叔四月八日洗儿》 - - 杨万里 - - 年年四月初八日,水沉汤浴黄金佛。 今年大阬当此时,真珠水洗白玉儿。 吾家英杰相间起,胄出关西老夫颞。 公家宣和中大夫,大江之西推名儒。 六十年来谁继渠,愿儿长成读祖书, 再起门户光乡闾。...
  • 古诗《司空图·节将飞飏去》 - - 刘克庄 - - 节将飞飏去,牙郎卖弄馀。 唐臣不负国,惟有一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