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代诗人 > 宋无的诗 > 汉宫·武帝升遐玉殿空原文及翻译赏析

汉宫·武帝升遐玉殿空

朝代:元代诗人:宋无时间:2023-04-07
武帝升遐玉殿空,金人夜泣月明中。
三千嫔御无行幸,犹费丹砂饲守宫。

诗人宋无资料

汉宫·武帝升遐玉殿空作者宋无

介绍:元平江路人,字子虚。世祖至元末,举茂才,以奉亲辞。工诗。比对精切,造诣新奇。有《翠寒集》等。元平江路人,字子虚。世祖至元末,举茂才,以奉亲辞。工诗。比对精切,造诣新奇。有《..... 查看详情>>

宋无古诗词作品: 《喜虚碧自龙虎归》 《长卿·一病文园渴思深》 《太白扁舟图·锦袍烟艇夜郎西》 《二乔卷·国色双花相并栽》 《寄衣曲·闻有宫袍赐》 《长门怨·金壶咽泪莲花涩》 《春病起即事·壮怀玉具剑空携》 《无题·花影玲珑满绣林》 《王介甫·投老归耕白下田》 《沙上·四望无边际

汉宫·武帝升遐玉殿空原文及翻译赏析

汉宫·武帝升遐玉殿空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再游栖霞柬恒觉上人》 - - 阮大铖 - - 忆听天开岩下钟,苦吟清啸对霜枫。别来几碧山中草,偶至还青雨后峰。大壑古云仍抱石,空潭夙月又开松。振衣更指高霞路,落日将君辨海鸿。
  • 古诗《苦雨不寐太息作示内》 - - 范当世 - - 夜雨连绵复侵晓,予怀落寞更怜卿。年饥岂少一盂饭,心死谁争万口名。正以海浑鱼欲逝,顾兹花落鸟难鸣。人情各有销魂处,吾独谁为遣此生。
  • 古诗《落花·淡抹斜阳欲暮时》 - - 商采 - - 淡抹斜阳欲暮时,看花犹是惜归迟。馀香不信全消日,瘦影重疑未放枝。草满长堤成远望,山围故国剩相思。清尊短拍年年事,肠断深闺祇自知。
  • 古诗《寄调二兄纳妾》 - - 彭孙遹 - - 落粉沉烟满镜台,绮疏面面向东开。侵晨时有春风入,傍晚先迎好月来。
  • 古诗《杂咏·鸟雀虽微物》 - - 赵蕃 - - 鸟雀虽微物,颇知庇其身。育雏并庭宇,用意盖即人。即人亦何为,吞噬防暮晨。巢空傥不救,岂曰近乎仁。
  • 古诗《蒲州道中杂诗选二》 - - 顾印愚 - - 平生得句誇三上,苦为推敲信马蹄。今日诗情何品次,晚风残月过关西。
  • 古诗《进退吟·进退两途皆曰宾》 - - 邵雍 - - 进退两途皆曰宾,何烦坐上苦云云。低眉坐处当周物,掉臂行时莫顾人。齿发既衰非少日,林泉能老是长春。行于无事人知否,宠辱何由得到身。
  • 古诗《燕山寒·孤鸿破晓雪霏霏》 - - 尹廷高 - - 孤鸿破晓雪霏霏,起整归装莫悔迟。幸有北风能逐客,山灵不用费文移。
  • 古诗《鹧鸪天·摘句寻章难得闲》 - - 陈振家 - - 摘句寻章难得闲,为攻顽玉借它山。潘江陆海空神往,土饭泥肴自手团。怜岛瘦,惜郊寒,深知高处费追攀。自珍敝帚未甘弃,一卷仍藏怀袖间。
  • 古诗《赠别佥宪胡先生升宪副之浙东仍提学》 - - 林光 - - 我爱清秋水,相看更濯沿。中流坐天镜,两岸见人烟。泛泛日将暮,迟迟舟不前。高歌莫三叠,沙上有鸥眠。
  • 古诗《至家·故里经年别》 - - 徐熥 - - 故里经年别,今朝慰倚闾。关河空阻绝,岁月易居诸。燕麦埋荒径,莺花老旧庐。莫嫌金已尽,还有一囊书。
  • 古诗《中秋夜从侍御饶公登明远楼》 - - 王世贞 - - 今夜中秋月,浮云袅自横。未添三晋莹,只避五星明。小坐杯频转,清言烛屡更。霜威暂时失,桃李欲敷荣。
  • 古诗《陈以光先生恢复教学工作步叶先生韵以贺》 - - 杨民仁 - - 领略田家黍麦香,好从大块假文章。杏坛广座重登席,南海薰风岂下霜。羡子襟怀多磊落,笑他行止自张皇。程门依旧弦歌诵,道古论今意气扬。
  • 古诗《东寄调·新月新年几度新》 - - 彭孙贻 - - 新月新年几度新,撩人花鸟巧争春。春光入眼堪肠断,谁道新人胜故人。
  • 古诗《北征·銮舆三驾建霓旌》 - - 曹鉴伦 - - 銮舆三驾建霓旌,总为苍生致太平。款塞已闻来万国,受降何用筑三城。晨回雁碛云迎马,夜渡龙沙雨洗兵。从此殊方归化域,年年争路贡瑶京。
  • 古诗《答吕老·海棠八句未留名》 - - 杨民仁 - - 海棠八句未留名,为有闲人慕俊英。此日江城欢聚后,不关情处总关情。
  • 古诗《浪淘沙·感叹》 - - 朱用纯 - - 慷慨起悲歌。荆棘铜驼。又谁整破碎山河。往日太平何日见,处处风波。万众祷平和。盼息干戈。可怜生意已无多。逝水流年春去也,恁逐愁魔。
  • 古诗《禅室·朱晚鸟归宿》 - - 晁说之 - - 朱晚鸟归宿,倦飞憎世樊。 纶巾久接狎,诉语不嫌喧。
  • 古诗《桃源忆故人·芳菲已有东风露》 - - 赵子发 - - 芳菲已有东风露。寒著轻罗未去。午夜鸾车鹤驭。散入千莲步。 粉香度曲嬉游女。草草相逢无据。肠断泪零无数。洒作花梢雨。
  • 古诗《悲愁歌》 - - 刘细君 - -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