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张梦时的诗 > 和钱启新先生丽泽堂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和钱启新先生丽泽堂即事

朝代:明代诗人:张梦时时间:2023-04-07
伊席高谈立雪严,红炉点后若为添。
六阴尽处堪观复,一线生时得益谦。
妙脱陈筌非墨守,直探玄奥是心占。
先生象像惺千古,好共吾侪细细拈。

诗人张梦时资料

和钱启新先生丽泽堂即事作者张梦时

张梦时(1561-1638),初名大受,字伯可,号弦所,无锡人。癸卯举人。历官山东盐运史司运。 查看详情>>

张梦时古诗词作品: 《和钱启新先生丽泽堂即事

和钱启新先生丽泽堂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和钱启新先生丽泽堂即事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闻笛·月出当心城上乌》 - - 黎简 - - 月出当心城上乌,为谁吹笛尽情呼。声尘二者何哀乐,心迹中年验鬓须。骤使漫云激波浪,静缲游气匝虚无。君知向秀伤怀极,不向虞渊促日晡。
  • 古诗《雨中泛湖同子珍鹤士》 - - 樊增祥 - - 凤林僧话与从容,檐铎声中雨更浓。销尽石堂香一炷,道人才打午时钟。
  • 古诗《秋日感怀·罘罳晓日旧曈昽》 - - 龚鼎孳 - - 罘罳晓日旧曈昽,宝瑟尘生玉帐空。座上休文愁不语,金猊对数落花风。
  • 古诗《感赋诗·婉娈将分袂》 - - 钱谦益 - - 婉娈将分袂,苍黄欲洒衣。送君伤水绿,怨别诅花飞。樯燕违兵气,竿乌见息机。白头波浪里,安稳布帆归。
  • 古诗《孤云·四十年来住此山》 - - 陆游 - - 四十年来住此山,入朝无补又东还。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
  • 古诗《乌衣巷·昔日乌衣王谢俦》 - - 缪祉保 - - 昔日乌衣王谢俦,朱门棨戟爵公侯。而今只有溶溶月,依旧清光照客愁。
  • 古诗《送茌平王秀才》 - - 张宁 - - 忆昔春闱赴京邸,落日停车马周里。风尘客路一相逢,空谷足音殊可喜。下第南归各一天,重来又是六经年。君家兄弟情如旧,呼酒张灯开夜筵。明朝再唱阳关曲,屈指韶华今十六。琐闼追思日似年,碧云怅望人如玉。渭北江东白雁疏,屋梁残月暮窗虚。天涯消息有时有,梦里神交无处无。对床风雨今...
  • 古诗《金华山三洞歌》 - - 胡应麟 - - 薄游金华山,信足支短筇。长啸黄初平,蹴踏金芙蓉。芙蓉峰头白云起,天风习习两腋举。相传古来洞天三十六,乃是赤松真人之所理。千岩拔崔嵬,万壑亘迤逦。高欲凌空同,侧若摧鸟鼠。括苍与台雁,琐细不足拟。帝鸿既长逝,雨师邈难招。回看昔日讲堂洞,却忆当时刘孝标。九龙蜿蜒读书处,穹岩怪...
  • 古诗《赠袁河内·汉郡由来重》 - - 朱曰藩 - - 汉郡由来重,仍传借寇行。山从上党断,河入大伾平。访古停千骑,班春遍百城。西征云物美,凭轼赋先成。
  • 古诗《九月初旬有西江之行晚泊富春》 - - 沈鑅 - - 离家才百里,时有好山看。城树延秋色,江波荡暮寒。鸟栖孤塔定,帆卸夕阳残。如此芳洲路,行行未觉难。
  • 古诗《用厚后弟强甫韵》 - - 刘克庄 - - 素昧清真与顺庵,偶然爱唱望江南。世因玉佩轻秦七,天把蓑衣贵谢三。郢可忧虞成永叹,汉方隆盛勿多谈。古今大瞻惟蒙叟,不但诬丘又谤聃。
  • 古诗《寄唐海门·别来怀抱难抱处》 - - 何巩道 - - 别来怀抱难抱处,大雅如君海内无。日暖三冬人共乐,月明千里客同孤。吟成北雁横江水,梦断西风入井梧。共是飘零人不老,岁寒相忆在穷途。
  • 古诗《雨中望湘山有怀旧游》 - - 毛国翰 - - 云气竟朝夕,野色连高树。雨晦山更深,苍然春欲暮。斋中眺西岭,郭门向山路。相望惟白烟,不见前溪路。忆我昔同袍,周旋惬情素。中牟政多暇,襄阳忝清顾。遂果云山约,冥搜豁幽趣。势殊愿易秉,事往境成故。滞迹东南久,去帆西北鹜。崇冈黯天陲,逝水连云注。长谣对清樽,离心不可度。何当风日...
  • 古诗《和元晦醉下祝融》 - - 张栻 - - 云气飘飘御晚风,笑谈嘘吸满心胸。须臾敛尽还空碧,露出天边无数峰。
  • 古诗《和子仪送箭笋》 - - 吴芾 - - 与君林下久相从,蔬笋由来嗜好同。不饷腥膻惟饷此,想应知我旧家风。
  • 古诗《端午日独坐长山署中有感》 - - 王世贞 - - 亦知佳节在,掩卷自沉吟。乳燕窥人静,飞花染坐深。綵丝儿女事,纨扇岁时心。有酒谁堪酌,徒令百感侵。
  • 古诗《乐山祷雨·直上云峰表》 - - 黄廉 - - 直上云峰表,云间谒洞天。自惭无善政,来此乞丰年。
  • 古诗《从军诗·楼船穷海泊》 - - 张云锦 - - 楼船穷海泊,唤渡易轻舟。浪涌如奔马,波回似没鸥。雨风交洒落,性命听沉浮。已济看来处,惊人浩浩流。
  • 古诗《听水第二斋落成幼点嘿园同赋》 - - 陈宝琛 - - 无意溪行讨得源,廿年如梦漫留痕。平生事事蹉跎过,犹及衰残筑此墩。
  • 古诗《失题·此是夕郎宅》 - - 刘植 - - 此是夕郎宅,曾经左纬吟。 数联渔父曲,万顷碧波心。 月上白苹渚,秋生古树阴。 当年濯缨处,清彻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