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向子諲的诗 > 浣溪沙·守得梅开著意看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守得梅开著意看

朝代:宋代诗人:向子諲时间:2023-04-06
守得梅开著意看。
春风几醉玉栏干。
去时犹自惜馀欢。
雨后重来花扫地,叶间青子已团团。
凭谁寄与蹙眉山。

诗人向子諲资料

浣溪沙·守得梅开著意看作者向子諲

生卒:1085-1152。介绍:宋临江军清江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向敏中玄孙。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补承奉郎。宣和间累迁淮南转运判官、京畿转运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与李纲友善,为黄..... 查看详情>>

向子諲古诗词作品: 《浣溪沙·连年二月二日出都门》 《浣溪沙·守得梅开著意看》 《游峡山·凝碧湾头清远寺》 《减字木兰花·政和癸巳》 《少年游·别韩叔夏》 《踏莎行·政和丙申九江道中》 《虞美人·澄江霁月清无对》 《鹧鸪天·戏韩叔夏》 《生查子·相思懒下床》 《水调歌头·赵伯山席上见梅

浣溪沙·守得梅开著意看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守得梅开著意看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次遁村韵·辅国功微去国迟》 - - 郑梦周 - - 辅国功微去国迟,聊将身世托明时。腹中万卷浑无用,只可拈来作小诗。
  • 古诗《送芬木之历城》 - - 龚鼎孳 - - 旧日西江路,飞花拂印床。星移清济树,月静美人堂。密坐名香接,高吟锦瑟张。近知春事丽,朱绂对新妆。
  • 古诗《学堂岩·仙人读书处》 - - 王士熙 - - 仙人读书处,樵子闻时声。犹胜烂柯者,只看棋一枰。
  • 古诗《句·水篆行科斗》 - - 朱翌 - - 水篆行科斗,林妆啭画眉。
  • 古诗《偶咏庭前花木五章》 - - 查慎行 - - 茉莉本鬘华,南人不之重。结篱杂枳棘,烂熳宁烦种。西江粮艘来,此物充土贡。民间近亦夥,庙市排缶瓮。一本值数千,探支一月俸。贫官俸有几,减口为目用。
  • 古诗《挽陈其美联·十年来管鲍论交》 - - 朱葆康 - - 十年来管鲍论交,犹记歇浦鏖兵,榆关揽辔,飒爽英姿如昨日;一霎时关张无命,忍看甫诛元恶,负隅群丑,阴霾惨局尚今朝。
  • 古诗《过颍州废境·倡乱伊谁始》 - - 汪广洋 - - 倡乱伊谁始,频年战未休。风云随变态,淮水尚安流。绿野弥荆棘,黄沙惨髑髅。移舟暂临眺,掩涕不胜忧。
  • 古诗《宿青山市·云涂雾抹澹葱昽》 - - 杨万里 - - 云涂雾抹澹葱昽,万匹霜绡罩玉龙。中有双峰不争长,诸峰情愿长双峰。
  • 古诗《同韶九坐寒香榭限韵并嘲松之樵水》 - - 吴绮 - - 天淡云空绝点尘,夕佳高处占苔茵。楼台静夜浑无影,明月空山若有人。清极岂能容木客,狂来真欲问花神。临川屐齿年时懒,不负东风是此春。
  • 古诗《山友赠藓花冠》 - - 项斯 - - 尘污出华发,惭君青藓冠。此身闲未得,终日戴应难。好就松阴挂,宜当枕石看。会须寻道士,簪去绕霜坛。
  • 古诗《快雨得李冰叔大令复书补示客秋赠行旧句次韵却寄》 - - 李桓 - - 西园飞盖渺难扳,失喜鱼书快往还。慰我停云思霭霭,宜人凉雨况潸潸。三秋别绪萦潭水,万里诗情到海山。为报烦忧都解脱,一心空洞一身闲。
  • 古诗《还丹复命·访道复寻真》 - - 薛道光 - - 访道复寻真,优游四海宾。外多含忍辱,内省任邅迍。为厌人间事,忻逢紫府宾。一言亲点化,玉洞碧桃春。
  • 古诗《题景思水芝亭》 - - 洪适 - - 远意閟千云,亭幽不受尘。来为池上客,本是社中人。影密龟鱼荫,花开鸥鹭驯。买山如遂志,应许卜比邻。
  • 古诗《槿·步屧秋风见蕣华》 - - 李纲 - - 步屧秋风见蕣华,疏篱灼灼绕田家。朝开暮落君休笑,纵使多时终委沙。
  • 古诗《閒健·晚景真无一事娱》 - - 郑用锡 - - 晚景真无一事娱,得邀閒健度桑榆。河山非昔交游少,朋辈无多笑语孤。每欲倾杯愁量窄,偶思对局怕棋输。不如还把残书看,到老依然是故吾。
  • 古诗《多丽·夏景》 - - 尤侗 - - 画梁间。日长午梦初残。倚薰风晕红如醉,无言情思阑珊。捲桃笙自寻坠珥,掩金诃斜扑轻纨。茉莉茶甘,鹧鸪香细,尽堪消暑小屏山。无心理钿筝瑶管,棋局也慵弹。闲排遣白敲冰脆,红点梅酸。侍儿报花梢月上,清光怯射越罗单。浴兰汤微揩粉汗,插犀梳乱挽云鬓。院落沉沉,夜凉似水,萧郎频唤展琅...
  • 古诗《雨中作·雨声可爱秋方见》 - - 陆游 - - 雨声可爱秋方见,睡味无穷老始知。 半醉拥衾支倦枕,谁能三复放翁诗?
  • 古诗《秋日见蝶》 - - 朱静庵 - - 江空木落雁声悲,霜染丹枫百草萎。 蝴蝶不知身是梦,又随秋色上寒枝。
  • 古诗《华阴驻马桥》 - - 程本立 - - 绝谷层关路屈盘,斜冈侧嶂石巑岏。 今朝驻马桥头立,华岳三峰正面看。
  • 古诗《登甘露寺北望》 - - 徐铉 - - 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游人乡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