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罗应耳的诗 > 慧花园杂咏·兴来且自种桑麻原文及翻译赏析

慧花园杂咏·兴来且自种桑麻

朝代:明代诗人:罗应耳时间:2023-04-05
兴来且自种桑麻,倦即逡巡问酒家。
徙倚漫凭醒醉否,一床欹枕夕阳斜。

诗人罗应耳资料

慧花园杂咏·兴来且自种桑麻作者罗应耳

罗应耳,顺德人。明思宗崇祯时任德庆州学正。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六。 查看详情>>

罗应耳古诗词作品: 《慧花园杂咏·晴天一线午风疏》 《咏双鹤·仙姿雪色自相依》 《长门怨·月明风细度昭阳》 《慧花园杂咏·晨起浇蔬路欲迷》 《慧花园杂咏·兴来且自种桑麻

慧花园杂咏·兴来且自种桑麻原文及翻译赏析

慧花园杂咏·兴来且自种桑麻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溉岩·澄泓照突兀》 - - 刘大观 - - 澄泓照突兀,缺处苍松补。压阁树影高,摩崖书法古。回睨隔江峰,众宾揖一主。
  • 古诗《人日·年年人日倍怀人》 - - 黎简 - - 年年人日倍怀人,未有浓眠过此辰。人事中年极哀乐,桃花行处着衣巾。归来岁晚无多日,整顿风情判十旬。留客少开门一角,三分春色借村邻。
  • 古诗《挽郭嵩焘联·鸿文硕学郁儒宗》 - - 王先谦 - - 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
  • 古诗《小说开辟·小说纷纷皆有之》 - - 罗烨 - - 小说纷纷皆有之,须凭实学是根基。开天辟地通经史,博古明今历传奇。藏蕴满怀风与月,吐谈万卷曲和诗。辨论妖怪精灵话,分别神仙达士机。涉案鎗刀并铁骑,闺情云雨共偷期。世间多少无穷事,历历从头说细微。...
  • 古诗《与伯文同作生朝林母在闽》 - - 陈杰 - - 翠竹西江我屋,白云南粤君家。当日设陈弧矢,今朝相对天涯。
  • 古诗《梅影·冷蕊疏疏密密》 - - 丘葵 - - 冷蕊疏疏密密,老枝怪怪奇奇。孤高不得春力,雅淡惟应月知。
  • 古诗《扬州慢·归故都感作和白石韵》 - - 张伯驹 - - 云驿星津,雨轮风楫,倦游早计归程。豁迎眸一发,认故国山青。向谁洒伤时涕泪,洗戈银汉,何日销兵?敛西风残照,余晖,犹恋高城。少年俊侣,奈如今潘鬓堪惊。纵万里乘槎,千金买赋,难慰深情。回首十年前事,疏帘外酒醒钟声。祗愁如春水,无人随去随生。...
  • 古诗《秋明室杂诗·团枝非一实》 - - 沈尹默 - - 团枝非一实,连林非一花。风翻明胜锦,霜垂烂若霞。狂蜂不禁入,好鸟还思家。正为色味来,此事堪咨嗟!
  • 古诗《浚县知县项如英筑野遣人远馈酒殽仍寄诗相问随用韵以答其盛意为后日之会一笑》 - - 宋讷 - - 天台高士项斯贤,诏牧黎阳治化宣。事业远符殷傅说,文章曾赋汉甘泉。双罂酒美劳人送,一纸诗新染翰传。自愧非韩亦非孟,不知君许作忘年。
  • 古诗《送郭筦勾之西台》 - - 丁复 - - 南州待著骑骢马,西土今须听凤凰。风妥浪花清度月,秋先关树早惊霜。汾阳宅畔槐应老,泰华峰头藕正香。愿得尽分冰雪片,沈疴天下总令尝。
  • 古诗《哭施叔愚广文》 - - 邓濂 - - 岂谓三年别,归来竟哭君。龙蛇迷旷野,猿鹤拜孤坟。江阔唯多雨,天高但是云。兰陵相送处,木叶已纷纷。
  • 古诗《洛阳牡丹花会》 - - 陈永正 - - 举国如狂且莫嗟,中原自古属繁华。也随四海人潮动,万里来寻富贵花。
  • 古诗《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 - - 杨万里 - - 庙器圭璋骨,儒林虎豹章。韦编双辅嗣,禹迹再平当。月冷谈经幄,尘昏弄笔床。西州何处路,溪水咽梅乡。
  • 古诗《钵池山·王子求仙入此山》 - - 张大程 - - 王子求仙入此山,九华炼就谢人间。吹笙七月归何许,跨鹤千年竟未还。缑岭閒云空渺渺,钵池流水自潺潺。共言丹灶多遗饵,可与颓龄复驻颜。
  • 古诗《春色满皇州·帝里春光正》 - - 封敖 - - 帝里春光正,葱茏喜气浮。锦铺仙禁侧,镜写曲江头。红萼开萧阁,黄丝拂御楼。千门歌吹动,九陌绮罗游。日近风先满,仁深泽共流。应非憔悴质,辛苦在神州。
  • 古诗《浣溪沙·元夕枕上作》 - - 朱祖谋 - - 连夕东风结苦阴。通明帘幕却偎衾。病躯无复酒怀侵。止药强名今日愈,探芳越减去年心。月华人意两冥沈。
  • 古诗《采石·投窜归来后》 - - 许廷鑅 - - 投窜归来后,惊波弄月圆。江山无太白,寥落几千年。予亦骑鲸客,来乘牛渚船。登楼人不见,春水上青天。
  • 古诗《普度·帷天幂地耀红绫》 - - 陈肇兴 - - 帷天幂地耀红绫,九曲屏风万炬灯。也似石王斗元宝,紫丝锦障一时增。
  • 古诗《己卯七夕·河鼓无声风四吹》 - - 张采庵 - - 河鼓无声风四吹,极天银汉渐低垂。他生枉有痴人梦,此夕难为巧妇炊。泻地红灯浮笑语,倚门白发负肩随。灵欢莫漫悲秋气,闻道秋来虏已衰。
  • 古诗《筹堂来韵·四海男儿得志时》 - - 李俊民 - - 四海男儿得志时,归来一段话新奇。野人不管兴亡事,饮恨闲看老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