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朝诗人 > 秦志安的诗 > 寄李俊民·先生高见真吾师原文及翻译赏析

寄李俊民·先生高见真吾师

朝代:金朝诗人:秦志安时间:2023-04-06
先生高见真吾师,速营菟裘犹恨迟。
窗明炕煖十笏地,松风萧萧和陶诗。

诗人秦志安资料

寄李俊民·先生高见真吾师作者秦志安

补遗山集通真子讳志安字彦容出于陵川秦氏略生二子通真其长也自蚤岁趣尚高雅三举进士于得丧澹如也贞祐初避乱南渡亲旧以禄养为言不获已复一试有司至御帘罢归正大中通真子已四..... 查看详情>>

秦志安古诗词作品: 《寄李俊民·山野已寻云外路》 《寄李俊民·先生高见真吾师

寄李俊民·先生高见真吾师原文及翻译赏析

寄李俊民·先生高见真吾师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次敬之舟次诗韵》 - - 李集 - - 清波潋滟没中洲,一叶轻舠溯碧流。若使老夫偕载去,傍人解道李膺舟。
  • 古诗《左氏三都馆咏新笋》 - - 钱澄之 - - 生意难拘束,纵横不作行。斜穿宁避石,直过似无墙。空地补偏得,新畦侵欲荒。安排消暑处,吾意已先凉。
  • 古诗《兰江竹枝词·溪上浮梁春涨平》 - - 胡应麟 - - 溪上浮梁春涨平,濛濛烟雾懒回程。风秋潭上踏歌去,水远山高无限情。
  • 古诗《萦河篇·岷山导江水》 - - 欧大任 - - 岷山导江水,发自天汉上。源深流以长,嘉陵渺相望。飞湍漫漭来,云气纷沆砀。灌入冯夷潮,时涌江妃涨。赤岸泛霞津,白沙积霜障。练净朝以披,縠鲜书还荡。萦回巴子曲,猛锐巴渝唱。隐君洁者流,下帘丈人行。遗荣早蜚遁,远志谢禽向。亭皋俯潺湲,衿情日夷旷。上善镜空明,至文涣溶漾。薖轴一何...
  • 古诗《初祖赞·航海越漠来》 - - 释法薰 - - 航海越漠来,几度药不杀。坏我震旦人,至今厮淈
  • 古诗《雁门述怀詶徐王杨三君子》 - - 杨巍 - - 黯黯高阙云,恻恻雁门树。我来夏方初,不知秋已暮。时序固其然,鬓毛愁则素。勋名愧流辈,乡山梦里去。孤抱竟谁陈,援毫述短句。
  • 古诗《题画四君子图》 - - 周笃文 - - 疏梅瘦竹间幽兰,一种清标秀可餐。难得东篱霜信菊,也舒金蕊伴春寒。
  • 古诗《集句联·洗心曰斋》 - - 张师诚 - - 洗心曰斋,防患曰戒;循法无过,修礼无邪。
  • 古诗《苏堤·白沙堤上昨鸣鞭》 - - 乾隆 - - 白沙堤上昨鸣鞭,潇洒诗情忆乐天。岂意千秋留姓氏,白公不及大苏传。
  • 古诗《黄花·四月扬州芍药多》 - - 王安石 - - 四月扬州芍药多,先时为别苦风波。还家忽忽惊秋色,独见黄花出短莎。
  • 古诗《送同邑长高昌公北上》 - - 廖大圭 - - 天朝一四海,荒徼犹近邻。维同去万里,监邑余有臣。猗欤高昌公,三年此为春。弦歌响千室,井里安四民。一邑之风化,岂不关厥身。讲学必四代,游心在成均。遇士或俊秀,揖让同荐绅。时闻有折狱,语及六经醇。往者食险徒,舟车断通津。自公一为政,幡然变顽嚚。即此见治效,豚鱼孚有仁。报政及兹...
  • 古诗《閒居十咏·焚香》 - - 成鹫 - - 博山爇沉水,矮屋笼高烟。枯木发光怪,寒灰待火传。众芳閒里过,一味静中禅。空印真消息,深宵坐默然。
  • 古诗《浣溪沙·题庞檗子遗集即呈古微词长》 - - 姚鹓雏 - - 嗅遍江梅更惘然。灯楼筝语黯相怜。回车腹痛是今年。谁写江南肠断句,落红门巷雨如烟。又吹愁讯到鸥边。
  • 古诗《丁未寄子实辽东》 - - 程景溪 - - 荐书囊剑踏山河,白面书生绝塞过。黑海伐冰通铁勒,黄云横地望沙陀。东西辽水征尘急,左右贤王侯骑多。为问北平豪太守,近来射虎意如何。
  • 古诗《户曹之夔·要路倦登临》 - - 阳枋 - - 要路倦登临,渊明径好寻。卷收名利帜,揭示圣贤心。明使千家满,霜从两鬓侵。逃空三峡客,属耳听蛩音。
  • 古诗《喜雨·沈烟漠漠晦平臯》 - - 李至 - - 沈烟漠漠晦平臯,尽日空蒙阻出遨。窗打纸声闻细点,槛飘花影见凝膏。依稀恨曲添鸣溜,怅望啼妆在小桃。何假锦障泥看麦,门前芳草绿於袍。
  • 古诗《哭德和·棣陨双葩泪洒红》 - - 林景熙 - - 棣陨双葩泪洒红,百年已短更匆匆。祗今风雪栖栖景,地老天荒一个鸿。
  • 古诗《次茂洪韵·披岚长啸和岩洞》 - - 张镃 - - 披岚长啸和岩洞,衣汗未冷毛发知。 贪奇甘恋足欲驻,拥鼻将返心还疑。 清音来贤只过目,亭下树边俱欠诗。 归舆渐受雨沾洒,客盖转适风倾欹。 出门倚涧得雄观,放泉出匮供游嬉。 勉赓新句未为报,他年共陷非公谁。...
  • 古诗《除夜吟·咚咚夜漏严军鼓》 - - 曹勋 - - 咚咚夜漏严军鼓,鼓声入云云欲舞。 寒风奰屃顽无声,野色埋光暗尘土。 梅花随腊散胡笳,胡笳晓色明春圃。 春风直莫媚新声,声断梅花还作主。
  • 古诗《题庄严寺休公院》 - - 郑谷 - - 秋深庭色好,红叶间青松。病客残无着,吾师甚见容。 疏钟和细溜,高塔等遥峰。未省求名侣,频于此地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