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张邦奇的诗 > 入隆山·云山久相违原文及翻译赏析

入隆山·云山久相违

朝代:明代诗人:张邦奇时间:2023-04-06
云山久相违,忽见令心悦。
况兹春已深,兼值雨初歇。
冈峦翠欲流,蒲柳柔堪结。
苍松晻暧间,行行阅香雪。

诗人张邦奇资料

入隆山·云山久相违作者张邦奇

张邦奇(1484-1544),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浙江鄞人。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初,提学四川,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改南京礼部右侍郎..... 查看详情>>

张邦奇古诗词作品: 《临清发舟沿途迟陆俨山不至》 《江南曲·青山曲曲转》 《云安仙客行赠王五峰都宪》 《七月廿二日翰林东署邀俨山后渠二宫詹赏莲叠礼部来玉亭韵》 《送张远之归晋陵》 《怀陈宗望·故人西向吴山阿》 《九日临清舟中》 《咏怀·昨登武当峰》 《介溪庭院菊花盛开兼有葵花一本以所和俨山诗招赏次韵》 《入隆山·云山久相违

入隆山·云山久相违原文及翻译赏析

入隆山·云山久相违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碧桃,上宿泥滑滑》 - - 蒋士铨 - - 披图似见君谟枕,宫井花开露正漙。漫试王琼仙术异,画中从此四时看。
  • 古诗《三月癸丑上亲祭历代帝王庙陪祀恭纪》 - - 钱载 - - 章皇礼初秩,仁庙典加隆。先帝銮临屡,兹辰爵献同。巍峨方饰宇,肃穆遂承躬。鉴古心惟贯,乘乾德愈充。匡平聆晓奏,神具悦东风。
  • 古诗《光州道中·陂陀丘阜间平冈》 - - 李昌祺 - - 陂陀丘阜间平冈,相望人家陇阪长。野水陂塘来雁鹜,村庄篱落散牛羊。茨菇叶烂冬前雨,枸杞苗枯露后霜。行郡计程馀两月,冷风寒雨过浮光。
  • 古诗《寄赵眉翁·君王未肯赐西湖》 - - 叶绍翁 - - 君王未肯赐西湖,鸥鹭丛中借地居。憔悴风姿今钓叟,痴心犹望故人书。
  • 古诗《纳翠楼五咏·松风》 - - 乾隆 - - 声在天风触在松,无过假相偶相逢。懒称往事陶弘景,一扫嫌他尚有踪。
  • 古诗《逢继周长者桥梓》 - - 黄毓祺 - - 神仙是假隐非真,拄杖翛然斗笠贫。当日吴门为乞子,今朝石室是累臣。孔融慷慨能留我,张俭低回却累人。此地重逢肠已断,凄然无泪可沾巾。
  • 古诗《送孙大尹赴岭南》 - - 周忱 - - 尊酒三山别,双凫五岭过。和风吹客袂,啼鸟杂离歌。雨洗炎方树,霜清瘴海波。宦游知独好,春色向南多。
  • 古诗《往富平伤怀·晨起凌严霜》 - - 韦应物 - -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驾言百里涂,恻怆复何为。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单车路萧条,回首长逶迟。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 古诗《答樊漱圃·论年炳烛共馀光》 - - 马一浮 - - 论年炳烛共馀光,尚有题诗寄草堂。岁暮空山双树下,几人白发对斜阳。
  • 古诗《闱中作·碧汉无声万里清》 - - 缪公恩 - - 碧汉无声万里清,浩然风露夜三更。南天极目空相忆,明远楼头月正明。
  • 古诗《陇头流水歌辞》 - - 陈恭尹 - - 陇头流水,流离四注。念我劳人,终身霜露。弱水可途,坚冰在须。时无英雄,咄哉丈夫。上阪下阪,秦川在眼。左手把鞭,足不能前。
  • 古诗《奉次涯翁先生写真》 - - 邵宝 - - 后天不老是公身,今作人间野服人。若问向来黄阁地,东阑芍药有馀春。
  • 古诗《余韵·三桂雪霜古》 - - 唐文凤 - - 三桂雪霜古,孤槐风雨黄。昔贤祀宇在,先圣殿庭荒。壁刺藤枝小,墙垂草蔓长。愧予同政教,感慨意徬徨。
  • 古诗《送王望如之泉州》 - - 施闰章 - - 新安水急去潺湲,驿路孤舟鸥鸟间。过岭丹黄枫万树,渡江虚白雨千山。海潮远色连官阁,石乳甘泉驻客颜。诸将楼船纷羽檄,刺桐花下几回閒。
  • 古诗《减字木兰花·题湖帆没骨荷花卷》 - - 汪东 - - 六郎风貌。此语轻诬羞不道。翠盖红裳。洛浦犹应逊晚妆。嫣然摇动。十载词仙曾入梦。笔底烟波。涉事惊看柰尔何。
  • 古诗《与具氏子书中》 - - 陈著 - - 柴门任风开闭,茅屋尽日虚閒。 站揍粗茶淡饭,报答流水青山。
  • 古诗《无题·薄宦受风梗》 - - 陈造 - - 薄宦受风梗,还家归岫云。 行人与乔木,老色竟平分。 末路惭周朴,穷交有墨君。 看渠绶若若,千骑诧乡枌。
  • 古诗《绝句·向晚闲行步夕阳》 - - 冯坦 - - 向晚闲行步夕阳,归来松迳已昏黄。 隔林风度钟声细,认得庵中炷夜香。
  • 古诗《山村五绝·杖藜里饭去匆匆》 - - 苏轼 - - 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 古诗《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 - 孟浩然 - - 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