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李详的诗 > 熙春台·地回仙岛风光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熙春台·地回仙岛风光别

朝代:宋代诗人:李详时间:2023-04-05
地回仙岛风光别,人在春台笑语温。
事简民淳知帝力,时和岁稔荷天恩。

诗人李详资料

熙春台·地回仙岛风光别作者李详

介绍:宋邵武军光泽人,字自明。李诰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善属文,议论纯正。屡知浔州,立学校,革夷俗。官终大理丞。宋邵武军光泽人,字自明。李诰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善属文,议论..... 查看详情>>

李详古诗词作品: 《熙春台·地回仙岛风光别》 《惠山斋中听雨》 《熙春台·帘珠虚明十二栏

熙春台·地回仙岛风光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熙春台·地回仙岛风光别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陶西圃从乐平迁司马需次入都携前所赠姬人及子女重过随园》 - - 袁枚 - - 关河行色正逢秋,珍重加餐唱莫愁。弹指晨星能有几,此身须为故人留。
  • 古诗《婆罗门令·朝来认是潇湘色》 - - 刘嗣绾 - - 朝来认是潇湘色。暮来认不是潇湘色。报道潮生,重添缆江亭侧。鸦几点,流水空萧瑟。天寒者般恻恻。做春阴一带昏于墨。楚人门巷条条记,回首处早水隔山隔。高楼天半,离恨千尺。尽眼风波,此际谁管江南客。立断垂杨陌。 ...
  • 古诗《送张吴县之官嘉定分题赋得鲈乡亭》 - - 高元复 - - 秋风吹江水,鲈鱼寒可罾。江空野亭寂,送客集高朋。晶盘银鳞粲,玉鲙春雪凝。一杯鲁酒罢,千里吴天澄。愿似陈文惠,勿同张季鹰。
  • 古诗《得乡人邓世珍讣音》 - - 苏仲 - - 儒官家远死堪哀,万里天涯榇未回。乡里我嗟囊橐薄,故人谁遣麦舟来。灵前有子供香火,路上何人奠酒杯。五岭倚云天一角,为君挥泪洒荆台。
  • 古诗《送陈约甫知永丰》 - - 叶适 - - 四十未朝迹,三经绾县章。嫁频知子熟,医老悟身尝。菊趁行时色,梅催到日香。还欣肺气减,中热变为凉。
  • 古诗《子夜吴歌·五解》 - - 宗臣 - - 自幼能采莲,兰楫荡前渚。如何莲子心,于今更觉苦。
  • 古诗《拟皮日休杂体诗·拟杂言》 - - 乾隆 - - 刻漏丁丁,刹那不停。日复一日,百年此声。云是现前,瞥然已迁。去来今者,名也非坚。谓学佛言,佛无我分。了当忘物,不可为训。期月三年,宣尼有言。知人则哲,尧舜犹难。慎言谨行,古之君子。恕必恕人,责斯责己。曰褒而贬,曰刺而誉。三代以降,此风纷如。...
  • 古诗《人日前夕己亥》 - - 宗远崖 - - 乡国多春雨,梅花不满枝。我怜为客乐,江上最堪思。月照林如雪,群吟卧每迟。明朝人日到,谁寄草堂诗。
  • 古诗《咏灯·一点分明值万金》 - - 李昪 - -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 古诗《永思堂为贺太守赋》 - - 薛瑄 - - 泸川贺守孝心纯,一日何曾忘二亲。已痛音容随化尽,更悲霜露逐时新。情深易感无穷恨,天大难酬罔极恩。我亦有亲俱早世,为题诗卷泪沾巾。
  • 古诗《春暖赠梅喜作》 - - 陈造 - - 晴日烘开栗玉葩,懒随霰雪送年华。淮乡地冷开虽晚,竟是人间第一花。
  • 古诗《苏台怀古·普天乐》 - - 吴绮 - - 捕蝉惊游鹿上,藕花残梧叶漾。馆娃宫飞散鸳鸯。枫桥火分付渔郎。把歌筵舞场。一时儿任青山冷笑兴亡。
  • 古诗《艮岳百咏·绛霄楼》 - - 李质 - - 翼瓦飞甍跨阆风,捲帘沧海日曈昽。佳时自有群仙到,笑语云霞缥缈中。
  • 古诗《秋夜即事·庭前宿雨渍苍苔》 - - 安昶 - - 庭前宿雨渍苍苔,闲倚阑干看斗回。野岸风微黄叶堕,银河星动白云开。花明曲涧金铃护,月下斜廊玉漏催。披草别寻松菊径,踏残寒露带珠来。
  • 古诗《寄祝卫明经翘楚》 - - 成鹫 - - 心空及第老维摩,家住林泉乐若何。一水东西乔木古,三堂宾主老僧多。萱花笑日悬弧矢,玉树临风响佩珂。我在隔江遥望见,五云深处风巢阿。
  • 古诗《春去·春去留无计》 - - 张侃 - - 春去留无计,残花更可人。多情玉蝴蝶,随雨伴香尘。
  • 古诗《寄师会三郎·青松初生在涧阿》 - - 晁公溯 - - 青松初生在涧阿,未闻托根附女萝。 女萝弱质安足恃,奈此岁晚风霜何。 我观妇翁念汝归,亦知阿翁昔念汝。 阿翁之恩那可忘,明年归守五亩桑, 勿使父老祠桐乡。
  • 古诗《半坑·叠障中閒一隙天》 - - 陈著 - - 叠障中閒一隙天,数家茅屋鹳巢边。 逢人试问营生事,笑指岩前煮草烟。
  • 古诗《寄晁应之·强读诗书叹白头》 - - 张耒 - - 强读诗书叹白头,一官飘泊寄东周。 匏瓜有系身难去,人足无音境更幽。 晚接贤豪宽病思,老将文字写离忧。 相思一夕亲谈笑,梦断云山相对愁。
  • 古诗《秋兴·却从南苑望东林》 - - 宁调元 - - 却从南苑望东林,江水无声暮气森。 明日黄花堪插鬓,他时绿叶又成阴。 五更沉角惊残梦,万里飘蓬碎客心。 谁惜天涯离别苦,几家怨女拭寒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