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钱清履的诗 > 夜雨十二韵·彻耳淋浪雨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雨十二韵·彻耳淋浪雨

朝代:清代诗人:钱清履时间:2023-04-05
彻耳淋浪雨,黄昏不住声。
银镫微焰淡,布被嫩寒生。

诗人钱清履资料

夜雨十二韵·彻耳淋浪雨作者钱清履

钱清履,字庆徵,号竹西,嘉善人。乾隆甲辰举人,历官湖北白河口同知。有《松风老屋诗稿》、《古芸楼诗钞》。 查看详情>>

钱清履古诗词作品: 《酬郭少廉茂才》 《夜雨十二韵·彻耳淋浪雨》 《病不出门诗柬孙白轩毛芳谷范听庵三君》 《茝邻方伯新建梁高士祠徵诗

夜雨十二韵·彻耳淋浪雨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雨十二韵·彻耳淋浪雨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腊月五日相公招同秦学士大士蒋编修士铨小集西园各赋四诗》 - - 袁枚 - - 小集平泉夜举觞,春风座上不知霜。偶然元老开东阁,难得群仙尽玉堂。棨戟光摇银烛灿,盆梅花落酒杯香。遥听官鼓今宵缓,道有文人话正长。
  • 古诗《阮郎归·春城长忆旧歌钟》 - - 赵尊岳 - - 春城长忆旧歌钟。花前琥珀浓。碧阑干外露华浓。灯痕晕靥红。翻舞曲,展颦容。柔情薄醉中。醉余欢事几时重。频番廿四风。
  • 古诗《寒食日同穆门西颢集湖上时西颢自闽中归》 - - 厉鹗 - - 水蒲风柳绿黏天,有客初回岭外船。冷食正宜供软脚,几年相见各华颠。茶香僧舍催新火,花落湖堤逐暗泉。他日幽居如可卜,放生社约白鸥边。
  • 古诗《颂古·别面不如花有笑》 - - 释怀深 - - 别面不如花有笑,离情难似竹无心。因入说著曹家女,引得相思病转深。
  • 古诗《使风·潮势风生两岸平》 - - 唐之淳 - - 潮势风生两岸平,船船催著挂帆行。便须饱饭看书坐,坐近船头听水声。
  • 古诗《挽礼侍中舍朔斋刘公》 - - 刘克庄 - - 玄都观里曾联句,铁壁堂中许附名。客舍炊粱成蝶梦,僧庐煨芋忽鸡鸣。君贤惜不登台辅,吾耄何堪拜老更。直待无身始无恨,有身死到恨难平。
  • 古诗《鹧鸪天·作恶东风十日阴》 - - 朱祖谋 - - 作恶东风十日阴。春愁吹雪上疏簪。荒荒白日人閒世,酽酽苍波逝者心。书易倦,酒慵斟。孤怀无地与登临。江城一夜黄梅雨,不抵虚舟泪点深。
  • 古诗《中秋待月不见》 - - 仇远 - - 期修玩事在杭州,月夕那知常滞留。纵有侯芭常载酒,惜无李白共登楼。蛩催织妇贫非懒,云掩霜娥老似羞。应笑山翁痴守待,满身风露冷貂裘。
  • 古诗《题超览楼·阑干超览楼》 - - 于立 - - 阑干超览楼,高倚越王台。水接三韩外,山从百粤来。御风凉满袖,问月酒停杯。少待谈空罢,登临亦快哉。
  • 古诗《小淩河·驱车锦水湄》 - - 常纪 - - 驱车锦水湄,水净碧无波。我闻贺夫子,游钓此岩阿。斯人虽云逝,流风被已多。锦水深且广,闾山高峨峨。邈矣先生风,千秋共不磨。
  • 古诗《读史·回首西陲势渺茫》 - - 王国维 - - 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 古诗《再次韵礼之见贻之什》 - - 强至 - - 传家素业志雄轲,乌足区区羡决科。以道自尊今古少,不才而第苇麻多。圣门奥阃期君至,宾馆清谈许我过。文酒有时留剧饮,长教阿买到醺酡。
  • 古诗《易侍御学圃亭》 - - 欧大任 - - 君家樊圃恰三亩,学弄桔槔曾在手。胶东舍下闻讽音,山阳林中足沽酒。偶簪柱后惠文冠,忆灌汉阴烟水寒。今尊东夏儒宗业,未作于陵仲子看。
  • 古诗《偈颂·年年此日泼恶水》 - - 释崇岳 - - 年年此日泼恶水,个事从悉达多起。自云遍界独称尊,后代儿孙谁管你。
  • 古诗《绸缪·绸缪束薪》 - - 诗经 - -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 古诗《河坪上冢·独来云气益凄其》 - - 陈曾寿 - - 独来云气益凄其,孤愤惟应地下知。跬步灰心犹忍事,残生求志恐无期。霜乾野草回荣易,风蓄寒松欲静迟。水远山重更回首,魂伤眼冷不多时。
  • 古诗《午日过范蠡湖有怀故园风物》 - - 李孙宸 - - 琴奏南薰五月风,江南气候总应同。不知江畔如花女,几队仙裳上画艟。
  • 古诗《雉子班一章十五句》 - - 黄佐 - - 雉子班,行可思。雄求山梁雌从之。羽短何繇飞。流宕原泽中,雉子雊以遨。翁孺知之,思美其膏。白龙化鱼,罹彼豫且。视子所止,乃非丘隅。谓之载之我有车。雉子去,我将安所如。
  • 古诗《浣衣曲·幽荷冉冉新篁密》 - - 陈荐夫 - - 幽荷冉冉新篁密,皱縠含风波浸日。 靓妆融冶粉红香,浅碧银塘映花立。 双双玉腕漾清漪,雾縠摇波光陆离。 不因惊起鸳鸯伴,花外玉郎那得知。
  • 古诗《谢举·叛奴逃数岂堪留》 - - 周昙 - - 叛奴逃数岂堪留,忠节曾无肯到头。 朱异早能同远见,青衫宁假帝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