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马霳的诗 > 游观音庵·特为寻幽蹋布鞋原文及翻译赏析

游观音庵·特为寻幽蹋布鞋

朝代:清代诗人:马霳时间:2023-04-08
特为寻幽蹋布鞋,上方高处历重阶。
洞空若蚌含澄水,峰峭如锥立乱崖。
相国金鱼随土落,仙人黄鹤著尘埋。
烧铅往事多年冷,怪底穷愁未有涯。

诗人马霳资料

游观音庵·特为寻幽蹋布鞋作者马霳

马霳,字千仞,号髣山,桐城人。诸生。有《髣山集》。 查看详情>>

马霳古诗词作品: 《登黄华山和姚敏仲》 《游观音庵·特为寻幽蹋布鞋

游观音庵·特为寻幽蹋布鞋原文及翻译赏析

游观音庵·特为寻幽蹋布鞋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呈洪睡斋·凤池麟阁皆陈迹》 - - 洪侃 - - 凤池麟阁皆陈迹,云峤烟波亦倦游。点检人间兼物外,此生何事欠心头。
  • 古诗《效古·瞻彼北邙下》 - - 黄仲昭 - - 瞻彼北邙下,累累总丘坟。古道翳榛莽,老树含风云。晨昏樵牧歌,来往狐兔群。白骨亦已朽,宁复有精魂。人生天地间,暂寓难久存。年命乃有限,嗜欲胡无垠。营营苦不足,东西日纷纭。一朝委山丘,贵贱宁复论。不如谢尘鞅,笑傲云水村。...
  • 古诗《菩萨蛮·弋阳道中·十九岁作》 - - 夏言 - - 落膘寒汀烟漠漠。漠漠烟汀寒膘落。流水野塘秋。秋塘野水流。露幽藏古树。树古藏幽露。明月伴人行。行人伴月明。
  • 古诗《九子浴·孟行人望之》 - - 李梦阳 - - 孟生瑚琏器,英迈徵古篇。登泰夙所期,望洋岂徒然。钦趋瞠颜后,抗志耻卢先。吾方把任钓,倘借襄阳蝙。
  • 古诗《偈颂·集云峰头独立》 - - 释祖钦 - - 集云峰头独立,仰祝圣寿无极。百千甲子春秋,臣僧今日七十,乙酉正月初一。
  • 古诗《送人游秣陵·送君西去秣陵游》 - - 徐熥 - - 送君西去秣陵游,万里寒江日夜流。酒散离亭人已远,乱山残雪一孤舟。
  • 古诗《颂古·王令威严谁敢拟》 - - 释鼎需 - - 王令威严谁敢拟,纤毫才动铁轮随。时人只见锥头利,几人能见利头锥。
  • 古诗《宫词·韶光三月恰芬芳》 - - 赵佶 - - 韶光三月恰芬芳,禊饮池头泛羽觞。画鹢翩翩戏龙虎,一时佳景类江乡。
  • 古诗《江行得水仙花》 - - 袁说友 - - 彻底清姿秀可餐,柔枝不怯胆瓶寒。三星细滴黄金盏,六出分成白玉盘。是物合陪仙子供,何人遣傍客舟看。山矾似俗梅偏瘦,别与诗人较二难。
  • 古诗《濠州四望亭閒眺》 - - 梅询 - - 南北舟行互掷梭,长淮混混接天河。石梁景绝虹垂渚,桐柏春深雪作波。四望空明无俗翳,数声欸乃有渔歌。谁言此地殊幽僻,自我今来风味多。
  • 古诗《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 - 李白 - - 金镜霾六国,亡新乱天经。焉知高光起,自有羽翼生。萧曹安
  • 古诗《观大洪淳公送觉上人颂演为》 - - 程俱 - - 异类潜行未兆前,个中谁辨正中偏。沈沈海底三更月,杳杳长空万里天。
  • 古诗《送彭进士谪江右》 - - 王世贞 - - 何处滕王阁,遥维八月舲。雨飞南浦绿,云入大江青。忆远凭春树,占程问客星。待君重有赋,慎莫恨飘零。
  • 古诗《沈夫人挽诗》 - - 刘一止 - - 婉娩闺门秀,安贫六十春。相夫惟礼义,玩意独清真。蜀道灵归远,吴山兆卜新。哀声传北里,悽感路傍人。
  • 古诗《台湾八景·尾闾东泄浩无边》 - - 庄年 - - 尾闾东泄浩无边,初旭俄将黑雾穿。几度欲升犹半隐,须臾一跃似空悬。潜销蜃气金光灿,倒射鲸波血色鲜。自是中天多瑞彩,蛰龙宁敢抱珠眠。
  • 古诗《南歌子·云绕风前鬓》 - - 邓肃 - - 云绕风前鬓,春开槛里妆。凤屏清昼蔼龙香。浅画娥眉新样远山长。比翼曾同梦,双鱼隔异乡。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
  • 古诗《汉宫春·向暖南枝》 - - 卢炳 - - 向暖南枝,最是他潇洒,先带春回。因何事向岁晚,搀占花魁。天公著意,安排巧特地教开。知道是,仙翁诞节,琼英要泛金杯。 人学寿阳妆面,正梁州初按,羯鼓声催。年年此花开後,宴启蓬莱。朱颜不老,算难教绿野徘徊。消息好,行看父子,和羹鼎鼐盐梅。 ...
  • 古诗《芰荷香·倚晴空》 - - 赵以夫 - - 倚晴空。爱湖光潋滟,楼影青红。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骚人洒墨香浓。幽情要眇,雅调惺松。 天上菖蒲五色,倩掺掺素手,分入雕锺。新欢往恨,一时付与歌童。斜阳正好,且留连休要匆匆。应须倒尽郫筒。归鞭笑指,月挂苍龙。 ...
  • 古诗《诗卷·一曲丝桐奏未休》 - - 聂守真 - - 一曲丝桐奏未休,萧萧笳鼓禁宫秋。 湖山有意风云变,江水无情日夜流。 供奉自歌南渡曲,拾遗能赋北征愁。 仙人一去无消息,沧海桑田空白头。
  • 古诗《赠淳邑风水山人何君》 - - 方回 - - 谁保南阳百世阡,控颐别颊每堪怜。 发丘郎将焉容御,裸葬王孙幸获全。 何所不如围即墨,厥今安在像祁连。 小诗更举樊崇事,好与慈孙孝子传。